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明敬儀中對境用心

本文:p. 203LL05

《事鈔》續云:「智論》云。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讚歎。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王,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謙遜畏難,故云恭。推其智德,故云敬。美其功德,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為歎。 又云。植佛福田者,植謂專心堅著也。隨以一善,禮誦香華等,至佛無盡。由智勝故。」  《資持》釋云:「對境用心中引論兩段,前段,初三句總標。知下牒釋。六義通是敬心。別分三業,恭敬二字義必兼身。又通約能敬,尊重二字則兼所敬。 又云下引次段,上舉喻。佛如肥田,專心如好種,堅著如投種於田。隨下法合。一善等是因,至佛是果。由下顯意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繼續引《大智度論》說明對境用心,如下

如果聽聞諸佛功德的時候,心生敬意,應當如理尊、重、恭、敬、讚、歎。下面一一解釋:

知道在十法界所有眾生當中,佛陀的功德至高無上,所以稱為「」。

敬畏佛陀的心,超過父母、師長和君王,因為佛陀對我們的利益最重,所以稱為「」。

對佛陀謙卑恭敬,戒慎恐懼,所以稱為「」。

思惟觀察而推崇佛陀如實照了諸法的功德,所以稱為「」。

讚美佛陀的功德,所以稱為「」。

只有讚美仍覺不足,所以還要不斷地稱讚褒揚,所以稱為「」。

又說:應當培植佛陀這塊大福田。「」的意思,就是要一心一意、堅執不斷。以上所說任何一善,或者是禮拜、誦佛名號、供養香華等,所修善根,直到成佛,始終無窮無盡。這些都是經由智慧決擇獲得的,所以稱為「智勝」。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先示敬儀分六之四:對境用心,引論分二:初、前段,二、次段。今初

初、前段

科判前段分二:初、總標,二、牒釋。今初

初、總標

初三句「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讚歎」,是總標。

二、牒釋

知一切眾生以下,是牒釋。總的來說,尊、重、恭、敬、讚、歎等六義都是恭敬心。別的來說,可分三業,恭、敬二字,其涵義必然兼有身業。二者稱為「能敬」,尊、重二字則兼稱為「所敬」。消文者按,尊、重、恭、敬、讚、歎等都是恭敬心,是為意業,尊、重兼含身業,讚、歎則兼含口業。故說可分三業。

二、次段

又云」以下,是次段,分三:初、舉喻,二、法合,三、顯意。今初

初、舉喻

植佛福田者,植謂專心堅著是舉喻。佛是肥沃的大福田,專心是品質良好的種子,堅著是把好種投種在大福田。

二、法合

隨以一善以下,是法喻合說。「一善,禮誦香華等」是因,「至佛」是果。

三、顯意

由智勝故是顯意。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明敬儀中設禮儀式

本文:p. 203L05

《事鈔》續云:「智論》。禮法有三。一者口禮。二屈膝,頭不至地。三頭至地,是為上禮。《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 《阿含》云: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云五體投地。 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兩肘,以手承足,然後頂禮。後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不相亂也)」  《資持》釋云:「三設禮儀式中,引三禮。口即言相審問,名下禮。屈膝即跪,為中禮。頭至地即稽首也。 地下示五輪。地持語通,故引阿含續釋。五處皆圓故名五輪,四支及首名為五體。輪則別指五處,體則通目一身。 先下正示禮儀。正立者攝身儀也。合掌者定心想也。兩掌相抵,指掌齊合,今人但合指耳。屈則先下後上,起則先上後下,故註云不相亂也。手承足者舒手仰承,表敬之極。今人有結印者,不知法也。世衰法喪,不識禮儀。或覽此文,宜須依準。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接著引《大智度論》說明禮拜儀式,如下:

禮拜的方式有三種:

一、口禮:也就是合掌問訊。

二、屈膝:也就是跪拜之禮,方式不一而足,然頭皆不著地。消文者按,譬如右膝著地、互跪、長跪、胡跪等。

三、頭至地:也就是五體投地,這稱為上禮。消文者按,俗稱大禮拜。

《菩薩地持經》中說,禮佛應當五輪著地作禮。

《阿含經》中說,雙肘、雙膝和頭頂,稱為輪,合稱五輪,所以也叫作五體投地。

頭至地的動作:先立正站好、合掌、右手提起衣裳,雙膝跪下,然後雙肘彎曲著地,以雙手撐起雙足,最後頂禮。禮畢依順序先抬起頭、雙肘、雙膝,以這樣的次第起立(不相互混亂)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先示敬儀分六之三:設禮儀式,分三:初、引三禮,二、示五輪,三、正示禮儀。今初

初、引三禮

」即言相審問,名下禮。「屈膝」即跪,為中禮。「頭至地」即稽首。

二、示五輪

《地持》」以下,示五輪。《菩薩地持經》中是總說,所以再引《阿含經》進一步加以解釋。雙肘、雙膝和頭頂等五處都圓,所以稱作五輪,四肢及頭合稱五體。輪分別指五處,體則統稱為身。

三、正示禮儀

先正立已」以下,正式說明禮儀。「正立」的意思是攝身儀。「合掌」的意思是潛心思惟。兩掌相互抵觸,手指與手掌緊緊貼合。不過,現在的人只合貼手指。跪下的時候是先下後上,起身則是先上後下,所以《事鈔》當中的註說不相混亂。「手承足」的意思是伸手敬仰承受,表示最極恭敬的意思。現代的人有結手印的,那是不知道規儀。末法亂世律法淪喪,不懂得禮儀。有因緣閱覽此文,應當如理依為準繩。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明敬儀中承事感報

本文:p. 202LL01

《事鈔》續云:「《增一》云。告諸比丘。禮佛承事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見佛像發歡喜心。二者好聲。由見形像,口自稱號南無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三多財報。由以華香供施故。四生長者家。由見形已,心無染著,志心禮故。五命終生天。此即諸佛常法,當如是學。」  《資持》釋云:「二承事感報。五功德。前四別報並列因果,後一總報通前為因故但示果。南無《經音義》中,翻為歸禮,或云歸敬,或云度我。此即下勸修。諸佛所行,下凡宜學。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接著引《增一阿含經》說明敬佛五功德,如下:

《增一阿含經》說:佛告訴諸比丘,禮拜佛陀、承事佛陀有五種功德:

一、端正:相好莊嚴。因為見到佛像,發起歡喜心,所以感得相貌端正。

二、好聲:聲音悅耳。見到佛的形像,口中稱佛名號,歸敬如來,讚歎佛陀離一切虛偽,解脫煩惱繫縛,沒有任何執著,證達真如實相,獲得三藐三菩提。因為不斷稱佛、讚佛,所以感得聲音好聽。

三、多財報:多財果報。因為以香花、妙香等供養佛菩薩,能感得大福報,所以說多財果報。

四、生長者家:生在長者家。因為見到佛的形像之後,心無染著,並且以虔誠恭敬的心禮拜佛陀,所以感得生在富貴人家。

五、命終生天:死後感得生天果報。

三世諸佛的法恆常如此,應當像這樣好好的學。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二、承事感報

科判先示敬儀分六之二:承事感報。佛陀告訴諸比丘敬佛能感得五種功德。前四種功德是個別果報,各別陳述它們的因果關係,第五種功德是總的果報,前四種功德為因,所以第五種功德只顯示果報。「南無」在《一切經音義》中,翻為歸敬禮拜,也翻作歸敬,或翻作度我。「此即諸佛常法」以下是勸修,三世諸佛所行都是如此,下愚凡夫都應當好好的學。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明敬儀中受用功勝

本文:p. 202LL07

第一章 先示敬儀

《事鈔》云:「若塔廟支提用受之物,乃至擬造堂殿床座材石等已經佛像受用者。縱使風吹雨破,當奉敬之如形像無異。 故《四分》中。王以園施佛。佛不受,當令奉僧。何以故?若佛園及園物,房舍房舍物,衣缽坐具針筒,便是塔廟。一切諸天世人沙門魔梵不能受用,應恭敬如塔。若施僧者,我在僧中。」  《資持》釋云:「初受用功勝中,正明。準前盜戒,佛受用物,乃至為佛亦不得賣易。支提亦翻為廟。 故下引證。王即瓶沙王。施佛則永不通僧,施僧則兼通於佛。

消文:

科判敬佛儀相分二之一:第一章 先示敬儀:先說明敬佛的威儀。

律祖在《事鈔》中說:「譬如(有舍利之)塔、(梵名窣堵波之)廟、(無舍利之)支提等都屬於佛用受物,甚至準備用來建造佛堂、佛殿、佛床、佛座等的材料、石頭等,或者已經作為佛像受用物的東西,縱使經過風吹雨淋而殘破不堪,也應當像對待有形的佛像一樣恭敬對待,毫無差別。

所以《四分律》中,瓶沙王以林園供施佛,佛沒有接受,當下要國王供奉僧伽。什麼原因呢?凡是供佛的林園及園內的一切事物,包括房舍及房舍內的事物,衣缽、坐具、及針筒等,都等同於塔廟。一切諸天、世人、沙門或魔梵都不能受用,應當像對塔廟一般恭敬。如果供施僧伽的話,我也在僧伽的行列中。消文者按,瓶沙又作顏婆娑羅,乃佛世時摩竭陀國王之名。《四分律》卷第三十三〈受戒揵度之三〉原典:「時瓶沙王。持金澡瓶水授如來令清淨。白佛言。今羅閱城諸園中。此竹園最勝。我今施如來。願慈愍故受。佛告王言。汝今持此竹園。施佛及四方僧。何以故。若如來有園園物房舍房舍物衣缽尼師檀鍼筒即是塔。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所不堪用。王言。我今以此竹園。施佛及四方僧。時世尊。以慈愍心受彼園已。即為咒願。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若下正釋分二:初、先示敬儀,二、正明敬相。今初

初、先示敬儀

科判先示敬儀分六:初、受用功勝,二、增下承事感報,三、智下設禮儀式,四、智下對境用心,五、毘下入塔法,六、五下施繞法。今初

初、受用功勝

受用功德殊勝,科判分二:初、正明,二、引證。今初

初、正明

準前盜戒,佛受用物,乃至為佛亦不得賣易。支提亦翻為廟。

二、引證

《四分》」以下,引《四分律》證成。「」即瓶沙王,佛世摩竭陀國王名瓶沙,梵語音譯顏婆娑羅。若供施佛則永不與僧,若供施僧則可兼供於佛。

《別行篇敬佛儀相先示敬儀》科判表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科判敬佛儀相

本文:p. 202L08

第一門 敬佛儀相

敬佛儀相中分為二章─┬─一先示敬儀

          └─二正明敬相

消文:

科判別行篇分六之一:第一門 敬佛儀相:於佛菩薩應有的敬儀與敬相。

科判敬佛儀相分二:

第一章 先示敬儀:先說明敬佛的威儀。

第二章 正明敬相:正式說明敬佛的相狀。

《別行篇敬佛儀相》科判表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科判別行篇

本文:p. 202L01

別行篇

別行篇中分為六門─┬─一敬佛儀相

         ├─二入寺法式

         ├─三造像塔寺

         ├─四瞻視病人

         ├─五離諸非法

         └─六出家宗致

消文:

科判略編分四之四:別行篇。特別介紹三門威儀。

科判別行篇分六:

第一門 敬佛儀相:於佛菩薩應有的敬儀與敬相。

第二門 入寺法式:入出寺院應有的規矩。

第三門 造像塔寺:別明造像、造塔、造寺。

第四門 瞻視病人:明如法探視與關懷病人。

第五門 離諸非法:明於僧遠離各項不如法之事。

第六門 出家宗致:明出家宗旨與勝利。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別行篇》科判表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結示化教二懺

本文:p. 201LL06

第三節 結示

《事鈔》云:「以此三理,任智強弱,隨事觀緣,無罪不遣。  《資持》釋云:「據理深淺,由機強弱,當量己分隨力修之。然末世情昏,鮮逢利器。尚未堪於事行,況克意於玄門。三觀微言,於茲殆絕。嗚呼。

上來別明化教二懺中第二章重廣理懺竟

上來懺悔篇中第二門別明化教二懺竟

上來第三懺悔篇竟

消文:

科判重廣理懺分三之三:第三節 結示。

律祖在《事鈔》中說:「以這三種理觀,隨著能觀之智的深淺,隨著境界觀察、攀緣,沒有什麼罪業不能遣除。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事鈔》文,如下:

根據道理的深淺,依根機的強弱,應當衡量自己隨分隨力而修行。然而末法時代,有情智能昏昧,很難得遇到利根的法器。還不堪於歷事修行,更何況專心一意的致力於玄妙法門。三種理觀精深微妙的言辭,如今已經幾乎消亡。嗚呼!

以上別明化教二懺中第二章重廣理懺究竟

以上懺悔篇中第二門別明化教二懺究竟

以上第三懺悔篇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