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說明供養與修治塔廟的功德


本文:
第五項 供養修治
《事鈔》云:「《善生經》云。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應當志心勤修,供給生身滅身形像塔廟。若於空野無塔像處,常當繫念尊重讚歎。 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作生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當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 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 若以一錢一線一華一香一偈一禮一匝一時,乃至無量寶無量時。若自獨作,若共他作。善男子!若能如是志心供養佛法僧者,若我現在若涅槃後等無差別。 若見塔廟,應以金銀銅鐵繩鎖幡蓋伎樂香油燈明而供養之。」  《資持》釋云:「勸化供養五段,初勸修。一切智者總收十界。世出世智無不圓足,含蘊無窮出生無盡,故喻如藏。生身即現在,滅身即舍利。 若自下明營辦。自有功德者謂富於道行,人所信重者。於己莫輕者以能供養,獲大福德故。 凡下明用心。 若以下明施物。現在滅後無差別者謂所得福,存沒正等故。 若見下明供具
消文:
科判造塔分六之五:第五項 供養修治:說明供養與修治佛塔的功德。
律祖在《事鈔》中引善生經》說明供養修治佛塔的功德,如下:
善男子!如來就是一切智的含藏者。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一心一意勤修供養,佛世時供養佛的生身。佛陀入滅後,供養佛舍利、佛像及塔廟。如果在沒有佛塔和佛像的空曠原野,時常應當憶念尊重讚歎佛陀的功德。
不但自己要供養塔像,也要勸人供養塔像,見到他人供養塔像,應當心生歡喜。如果自己有功德有攝受力,應當廣泛教導大眾多多共同供養塔像。供養之後,不要自卑自輕,對於三寶也應當如此尊重。
凡是供養的事,譬如供品、供具等,不可使喚他人去做,做的時候,也不是為了超勝他人。供養的時候隨分隨力,而且絕不悔善,心中毫無憂愁、懊惱,應當至誠合掌讚歎恭敬尊重。
不論供養一錢、一線、一華、一香、一偈頌、一禮拜、繞佛或繞塔一匝,或一時,乃至無量寶、無量時。不論是自己獨作,或與他人共作。善男子!如果能夠至誠供養佛法僧,無論我這一生,或者我在涅槃以後,獲得的功德毫無差別。
如果見到塔廟,應該以金銀銅鐵及繩鎖幡蓋伎樂香油燈明等供養塔廟。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供養修治分五:初、勸化供養,二、見塔塗治,三、造立莊嚴,四、接續毀損,五、校量福報。今初
消文者按,《略篇》並未收錄「校量福報」。
初、勸化供養
科判勸化供養分五:初、勸修,二、明營辦,三、明用心,四、明施物,五、明供具。今初
初、勸修
一切智」的意思,總攝十法界,世出世間的智慧無不圓滿具足。含蘊無窮出生無盡,所以譬喻如「」。「生身」即現法此身,「滅身」即入滅之身,譬喻「舍利」。
二、明營辦
若自力作」以下,明營辦,說明正行供養的內涵。「自有功德」的意思,是說修行有成,獲得眾人信任與敬重。「於己身中莫生輕想」的意思,是說因為能夠如理如法供養,可獲得大福德。
三、明用心
凡所供養」以下,明用心,說明如何用心供養。
四、明施物
若以一錢」以下,明施物,說明布施供養的物品。「若現在若涅槃後等無差別」的意思,可獲得的福德,無論在現世,或在死歿後,都毫差別。
五、明供具
若見塔廟」以下,明供具,說明供具。

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說明起造寺院的相關規劃


本文:
第四項 造處
《事鈔》云:僧祇》。塔事者。起僧伽藍時,先規度好地,作塔處。其塔不得在南在西,應在東在北。(中國,伽藍門皆東向,故佛塔廟宇皆向東開。乃至廚廁亦在西南,由彼國東北風多故。神州尚南為正陽,不必依中土法也。)  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  《資持》釋云:「初明擇地。規謂看視。其下指方所。須東北者以寺門向東,即在前面左邊二方為之。註中,前示西土。亦合作並。東北風多則穢氣不至殿塔,此示寺門向東所以。下明此方應在南西。今此廚廁多在東北,亦以南西風多故也。 不得下制侵犯。西土佛法僧地各有分齊,不相混濫。
消文:
科判造塔分六之四:第四項 造處:說明造塔處所。
律祖在《事鈔》中引僧祇律》說明造塔處所,如下:
關於造塔的事,在起造寺院的時候,首先要規劃出適當的地點,作為造塔的處所。寺院的塔不可建在南邊或在西邊,應該建在寺院的東邊或在北邊。(註云:古印度的寺院門都是東向,所以佛塔、廟宇都要向東開。甚至連廚房、廁所也都在西南邊,原因是由於印度多東北風的緣故。但是漢地主張南邊為正陽,所以並沒有依照印度的習俗建廟造塔。)
建造寺院的時候,僧寮用地不可佔用佛堂大殿用地,佛堂大殿用地也不可以佔用僧寮用地。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造處分二:初、明擇地,二、制侵犯。今初
初、明擇地
規謂看視。其下指方所。須東北者以寺門向東,即在前面左邊二方為之。註中,前示西土。亦合作並。東北風多則穢氣不至殿塔,此示寺門向東所以。下明此方應在南西。今此廚廁多在東北,亦以南西風多故也。
二、制侵犯
不得僧地」以下,防制佛地僧地互相侵犯。印度的大殿用地與僧寮用地,使用上各有限制,不可相混濫用。

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明恭敬護持佛塔


本文:
第三項 敬護
《事鈔》云:四分》。若起塔者,應四方若圓若八角。以石墼木。作已,用黑泥乃至石灰白土等。應安基。四邊作闌楯,安香華著上。聽安懸幡蓋物。 不得上塔上闌楯上,護塔神瞋。若有所取與,開。彼安幡蓋,不得蹈像上,作餘方便梯凳安之。 若塔露地供養具,雨漬風飄,鳥烏不淨者,作種種舍覆之。 地有塵,種種泥泥之。 須洗足器,安道邊,外作牆門安置。 若上美飲食,用金寶等器盛之。令白衣伎樂供養。若飲食,當與比丘沙彌優婆塞。經營塔作者應食。 舍利安金寶塔中,若繒綿中。若持行者,若畜生,若頭上肩上擔戴。 若拂,應用樹葉孔雀尾拂。 多有香華,羅列基上闌上。杙上。嚮中,繩貫懸屋簷前。有香泥,作手輪像。乃至有餘,泥地等。」  《資持》釋云:「明造立。安基為堅牢故。作欄為外護故。懸幡蓋物即梯凳也。 不得下次制踐汙。 若塔下明覆蓋。 地下明泥治。 須下明器具。以西國俗風多跣足故。安道邊者登上便故。外作牆者恐觸穢故。 若上下明獻供養。飲食得與道俗即守塔人。經營即造立者。 舍下明護舍利。 若下。但可去塵,餘物皆得。 多下明莊嚴。手輪者舊云佛手中千輻輪。
消文:
科判造塔分六之三:第三項 敬護:說明恭敬護持。
律祖在《事鈔》中引四分律》宣說應如何恭敬護持佛塔,如下:
如果建造佛塔,應當興建成四方、圓形或八角形。建材可以選用石塊、土坯或木頭。完成之後,再用黑泥、石灰、和白土等粉刷表面。應當安置塔基,並且在四周建造欄杆,欄杆上安設香花。廳內可以懸掛幢幡、傘蓋等飾物。
不可以爬到塔或欄杆上,免得佛塔的護法起瞋心。如果是為了拿取或放置相關物品,則是開許上塔。如果是要安裝幢幡、傘蓋時,不可以踩在佛像上,可以藉由其他方式,譬如架梯子、木凳等安放。
如果在佛塔的露天空地,有設置供養器具,因為受到雨淋風吹,以及鳥禽糞便的染汙不淨,應當搭建各種適當的亭舍遮覆。地面如果有塵垢染汙,應當用適當的泥沙重新補作。
需要在塔外路邊裝設洗腳器具,並且裝設地點要加裝門、牆。
如果供養上妙的飲食,應當用金、銀等的寶貴器皿盛裝。並且由在家眾以雅樂供養。所供養的飲食,應當給與比丘、沙彌、在家眾、造塔者,以及護塔者享用。
舍利應當以絲綿包覆,安放在金製的寶塔中。運送舍利時,可以用畜生載運,或者頂在頭上、肩上承運。
如果要清潔佛塔,應當用(多羅)樹葉或者孔雀尾羽毛作成的拂塵來清理。
如果有多餘的香華,可以安置在塔基上、欄杆上、木樁上。如果再有多餘的香華,可以用繩子貫串起來,懸吊在塔前、屋簷前。
有香泥的話,可以用來作佛手的千輻輪相供養。如果還有多餘的香泥,也可以用來塗抹地板等。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敬護分九:初、明造立,二、制踐汙,三、明覆蓋,四、明泥治,五、明器具,六、明獻供養,七、明護舍利,八、明拂,九、明莊嚴。今初
初、明造立
安基」是為了塔的堅固牢靠。「作闌」是為了作外圍的護欄。「懸幡蓋物」是指懸掛幢幡等的工具,即梯子、凳子等。
二、制踐汙
不得上塔」以下,制止踐踏染汙佛塔。
三、明覆蓋
若塔露地」以下,說明建造亭舍為供具遮風避雨。
四、明泥治
地有塵」以下,說明以泥修治汙損。
五、明器具
須洗足器」以下,說明必備器具。因為古印度的風俗有先腳的習慣。「安道邊」的目的在於方便登入佛塔。「外作牆」的目的在於避免染汙器具。
六、明獻供養
若上美飲食」以下,說明獻供養美食。「飲食得與道俗」指守護佛塔的人。「經營」指建造佛塔的人。
七、明護舍利
舍利」以下,說明護持舍利。
八、明
若拂」以下,說明拂塵。只可以用來清理佛塔,餘物皆得消文者按,餘物皆得與拂塵之間的理路待解。
九、明莊嚴
多有香華」以下,說明莊嚴佛塔。「手輪」指的是佛陀手掌上的千輻輪相。消文者按,然而三十二相,當中的輪相,是指足掌紋。

2020年1月28日 星期二

宣說造塔福報並勸修


本文:
第二項 顯報
《事鈔》云:「《增一阿含》云。初起偷婆,補治故寺,並受梵福。 云何梵福?如閻浮一洲人功德,不如一轉輪王功德。如是西東北天下,乃至四天六欲初禪總多,比一梵主功德。 此為梵福量。當如是學。」  《資持》釋云:「示因果。初起即新創也。梵福謂梵天王福最勝也。 次校量梵福。 此下勸修
消文:
科判造塔分六之二:第二項 顯報:說明造塔福報。
律祖在《事鈔》中引增一阿含經》,宣說造塔福報,如下:
新建塔廟,整修古寺,都可感受梵天王的福報。
什麼是梵天王的福報呢?譬如南贍部洲人所獲得的全部功德,比不上轉輪王的功德。同樣的道理,南贍部洲等四大洲,乃至於四天王、欲界六天、初禪天等所有的功德總和,都比不上梵天王的功德。
這就是梵天王的功德大小,所以應當像這樣學習造塔。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顯報分三:初、示因果,二、校量梵福,三、勸修。今初
初、示因果
第一段「「《增一阿含》」以下,顯示因果。「初起」就是新建的意思。「梵福」是指梵天王的福報最殊勝的意思。
二、校量梵福
第二段「云何梵福」以下,校量梵天王的福德。
三、勸修
第三段「此為梵福量」以下,勸誡要修習造塔。

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

說明塔的名稱


本文:
第一項 示名
《事鈔》云:「雜心》云,有舍利名塔,無者名支提。 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塚也。亦云方墳)支提云廟。(廟者貌也)」  《資持》釋云:「示名。舍利及塔,名通凡聖。今明造立,多是佛塔,亦通餘聖。無名支提謂安形像,故下釋云廟貌也。 塔或下翻釋
消文:
科判造塔分六之一:第一項 示名:名相說明。
律祖在《事鈔》中首先引雜心論》說明塔的名相,如下:
有供奉舍利的稱為塔,沒有供奉舍利的稱為支提。
塔又稱為塔婆,或者稱為偷婆。(註:漢地稱作塚,也稱作方墳)支提就是廟。(註:廟就是貌的意思)消文者按,塔,梵語स्तूप (stūpa),音譯窣堵波;略作塔婆或偷婆者,可能是從巴利語thūpa音譯。支提,梵語चैत्य (caitya),義為積聚,漢譯靈廟。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造塔分二:初、標章,二、正釋,又分六:初、示名,二、顯報,三、敬護,四、造處,五、供養修治,六、造毀二報。今初
初、示名
舍利及塔,名稱凡夫與聖者通用。現在造立的舍利或塔,大多數為佛塔,也通用於其餘聖者。沒有舍利的稱作支提,也就是內安形像,所以註釋中說是廟。第二段「塔」以下是翻譯的解釋。消文者按,意指音譯。

2020年1月26日 星期日

科判造塔法


本文:
第二節 造塔
造塔中分為六項─┬─一示名
        ├─二顯報
        ├─三敬護
        ├─四造處
        ├─五供養修治
        └─六造毀二報
消文:
科判造像塔法分二之二:第二節 造塔.說明造塔法。
科判造塔分六:
第一 示名:名相說明。
第二 顯報:說明造塔福報。
第三 敬護:說明恭敬護持。
第四 造處:說明造塔處所。
第五 供養修治:說明供養與修治佛塔的功德。
第六 造毀二報:說明造塔與毀塔的果報。

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結勸應如法造像

本文:p. 216L11

《事鈔》續云:「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儀。鳥獸不敢汙踐,何況人乎? 但能奉聖像儀,佛亦垂形示跡。」  《資持》釋云:「明應法中,初明合法有靈。 但下次明至誠感聖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結勸造像應如法,如下:

如果出家在家二眾,心中存有佛法,塑造的佛像能夠彰顯佛陀的真實儀容,連鳥獸都不敢在上面任意沾汙踐踏,更何況人呢?

只要能夠尊奉聖像儀容,佛菩薩也會顯現聖跡。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三、明應法

科判明應法分二:初、明合法有靈,二、明至誠感聖。今初

初、明合法有靈

說明如法造像定有靈瑞。

二、明至誠感聖

但能奉聖像儀」以下,明至誠感聖,說明至誠造像供奉,定會感得佛菩薩顯現聖跡。


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

宣說今世造像過患

本文:p. 216L06

《事鈔》續云:「致令經像訓世為諸信首,反自輕侮,威靈焉在。 故致偷盜毀壞,私竊治鑄,焚經受用,多陷罪咎。 並由違背世出世法。現在未來受無量苦,皆由失法之所致也。」  《資持》釋云:「示過患中三,初敘無靈。經像住持功高故為信首。 故下顯過。偷盜是遭奪失,毀壞即風火所損,私竊冶鑄謂金銅等像鎔為別物,焚經受用即金銀字經燒取餘用。多陷罪咎謂累他也。 並下出意。薄賤輕侮,乖俗禮教,非佛嚴敕,故云違背世出世法。現未兩報因像而致,後之製造,可不慎耶?

消文:

律祖繼續在《事鈔》中宣說今世造像的過患,如下:

致於本是教誨世人,並為世間信仰前瞻的經像,反而遭受輕蔑侮辱,毫無威嚴可言。 使得經像屢屢被偷、被盜、被毀壞,甚至佛像被偷去熔鑄成其他物品,焚燒經書換取金銀受用,這些種種行為終將淪為罪業。

這一切都違背世出世法,現在、未來必定要受無量苦,而這些都是由於造像抄經沒有如法行事造成的。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二、示過患

科判示過患分三:初敘無靈,二、顯過,三、出意。今初

初、敘無靈

敘述今之經像己無威靈。經像象徵住持三寶,功德高勝,所以說「為諸信首」。

二、顯過

故致偷盜毀壞」以下,顯過,說明今之經像的過失。「偷盜」的意思是指經像遭到搶奪、失竊。「毀壞」的意思是指經像因遭受風災、火災等因素而有所損壞。「私竊冶鑄」的意思,是指古人以金、銅等塑造佛像,不法之徒竊取後熔鑄成其他物品。「焚經受用」的意思,是指古人以金、銀等抄寫經書,不法之徒竊取後焚燒經卷,熔出金銀取作他用。「多陷罪咎」的意思是指都會招致罪愆。

三、出意

並由違背世出世法」以下,出意,顯示意義。輕浮卑賤,輕蔑侮辱,乖離世俗禮教,違背佛陀嚴謹的戒敕,所以說「違背世出世法」。現在與未來的兩種果報,都是由於佛像而導致的,後世製造佛像,豈可不慎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