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明正法中禮敬捨惡

本文:p. 209L07

第一支 示正法

《事鈔》云:今依祇洹舊法出。中國士民,凡至寺門外整服一拜,入門復禮一拜。安詳直進,不左右顧眄。 先至佛所,禮三拜竟,圍繞三匝,唄讚三契。(若未見佛供養設見眾僧不先與語) 禮佛已。方至僧房戶外,禮一拜。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禮一拜。 若見是非之事,不得譏訶。若發言嫌責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僧中亦不可識。事似俗闕,檢意則殊。今以俗情檢道,意誠非易。若以見僧之過,則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終無出期。)  且初入寺,背僧取異,云何得作出家因緣。 經云,夫入寺者,棄捨刀杖雜物,然後乃入。 順佛而行,不得逆行。設緣礙左繞,恒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時,悉轉面向佛。」  《資持》釋云:「禮敬捨惡等法有五,初入寺門二拜總禮三寶。 先下次禮佛。 禮佛下三禮僧。戶外總禮。如今眾堂之處。 若下四誡守慎,初敘誡。註中俗闕者謂同俗流,闕於道行。背僧即不信心生,取異謂求見僧過。經下引證。未詳何經。 順佛下五示行法。順佛行即右繞,西入東出,佛在我右,偏袒右肩示有執作之務。逆行即左繞,反上可知。緣礙左繞者示權開也。入出向佛者假事表心,歸依不背也。

消文:

科判清信士法分二之一:第一支 示正法。明善男子正確入寺法。

律祖在《事鈔》中說明正確入寺法,如下:

現在是依據佛世時祇洹精舍遵行的方法說明正確的入寺法。

佛世時古印度,不論是作官的人,或者是一般民眾,凡是要進入寺院,來到寺院門外,首先整理衣服,然後朝寺院一拜。進入寺門之後,再禮一拜。以安穩祥和的步伐,筆直進入大殿,眼睛不可左顧右盼,東張西望。首先走到佛所在的位置,頂禮三拜,然後繞佛三匝,以梵唄讚歎三寶功德三遍。(弘一律師註說:如果還沒有對佛禮拜供養,即使遇到僧眾,也不可先向僧眾問訊說話)

消文者按,以上是依佛世時古印度之儀,現今進入寺院,行進間遇見出家眾,很自然會停在一旁合掌恭敬,頂禮問訊。

禮佛之後,才走到僧房,在僧房外總禮一拜。然後再進入僧房,見到上座以及其他僧眾,按照順序,一一禮拜。

消文者按,末學之理解,依禮而言,僧房內如果同時有上座與其他僧眾時,只須向上座頂禮即可。

入寺如果見到認為不如法的事情,不可譏諷訶責。如果出言嫌棄責備的話,自己損失善根利益,這並不是入寺的目的。(弘一律師註說:自己不可能認識僧眾中的每一個人,見到看來好像世俗所做的不如法事情,但是簡擇其用意,可能會發現與眾不同。現在以世俗人的認知,簡擇出家人的行為,要了解其中的用意,實在並非容易的事。如果由於見到出家人的過失,而對出家人生起不信的心,生起不信三寶的心,便會障礙我們修道,導致永遠沒有出離輪迴的日期。)

而且一入寺院,就對出家人失去信心,只求觀過,生起不信三寶的心,這樣怎麼能夠成就來生的出家因緣。經中說,要進入寺院的人,應當先棄捨刀杖雜物,然後再進入寺院。

繞佛的時候應當順著佛的方向而行,也就是要右繞;不可以逆著佛的方向而行,也就是不要左繞。假設實際環境有障礙,而必須左繞才能走過去的時候,同時要始終想著佛在我右邊。入殿或出殿的時候,都應當面向著佛像。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示正法分三:初、禮敬捨惡等法,二、想念慎護等法,三、有緣暫宿等法。今初

初、禮敬捨惡等法

說明入寺後如何禮敬三寶及避免造惡。科判禮敬捨惡等法分五:初,入寺門,二、禮佛,三、禮僧,四、誡守慎,五、示行法。今初

初、入寺門

二拜總禮三寶。

二、禮佛

先至佛所」以下,禮佛。

三、禮僧

禮佛已」以下,禮僧。「戶外總禮」,指在如今的眾堂之處禮拜。消文者按,「如今」是指元照律師的時代,也就是北宋的時候。

四、誡守慎

若見是非之事」以下,誡守慎,分二:初、敘誡,二、引證。今初

初、敘誡

《事鈔》註中的「俗闕」的意思,是指如同世俗之流,缺乏出家人的道行。「背僧」即不信心生,「取異」的意思,是指希望看到出家人的過失。

二、引證

經云」以下,引經證成。消文者按,《資持記》下中原典載明「未詳何經

五、示行法

順佛而行」以下,示行法。「順佛而行」即右繞,西入東出,佛在我右,偏袒右肩示有執作之務。「逆行」即左繞,反上可知。「緣礙左繞」的意思,顯示只是權宜開許。「入出向佛」的意思,是假借事相表達心意歸依不背。

別行篇入寺法式中國舊法入寺法清信士法示正法科判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