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略述漢地造像之演變

本文:p. 215L11

第二支 此方制度漸失

《事鈔》云:「所以中國傳像在嶺東者。並皆風骨勁壯,儀肅隆重,每發神瑞,光世生善。 逮於漢世髣髴入真,流之晉宋頗皆近實。並由敬心殷重,意存景仰,準聖模樣。故所造靈異。」  《資持》釋云:「初前代近真中二,引西土傳來。嶺東即此震旦,在蔥嶺之東。風骨勁壯言其體貌,勁即直也。儀肅隆重言其威勢。每發神瑞言其靈異。光世生善言其動人。 逮下次引此土創製。漢世佛法初來,至於晉宋已前也。髣髴猶似像也。並下總出所由。初句心重,次即追慕。三謂法古。故下結成所引

消文:

科判正明造像分二之二:第二支 此方制度漸失。明造像傳入漢地制度漸失。

律祖在《事鈔》中說明造像傳入漢地之後,造像制度有漸漸流失的現象,如下:

所以,從古印度傳入漢地的佛像,都是體貌勁壯有力,儀態端莊隆重,令人肅然起敬。每每感發神跡瑞相。又佛像感人深切,令眾生發起善心,使得佛法得以在世間發揚光大。消文者按,此段引文之前,原典有「今人隨情而造,各生奇薄,不追本實,競封世染。」之文句,解此才能體會其「所以」然。

到漢代的時候,佛像還保有傳入漢地時的原有樣貌,流傳到魏晉南北朝的佛像,也都還能接近真實樣貌。造像的時候都以恭敬而殷重的心,並且內心充滿景仰,嚴格依照佛陀的模樣塑造。所以所造的佛像常發神跡瑞相。消文者按,造佛像時的比例,應依《造像量度經》所說而塑造,才有加持力與攝受力。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此方制度漸失分二:初、前代近真,二、後世失法。今初

初、前代近真

科判前代近真分二:初、引西土傳來,二、引此土創製。今初

初、引西土傳來

嶺東」即指漢地,在蔥嶺之東。「風骨勁壯」形容佛像的體貌特徵,「」即是直挺的意思。「儀肅隆重」形容佛像顯現的威武氣勢。「每發神瑞」指佛像的神跡。「光世生善」指佛像感人深切。

二、引此土創製

科判分三:初、標釋,二、總出所由,三、結成所引。今初

初、標釋

逮於漢世以下,引此土創製,敘述佛法從漢代開始傳來,一直到魏晉南北朝的情況。「」今作彷彿,即相似、好像的意思。

二、總出所由

並由敬心殷重以下,總出所由。初句「敬心殷重」意謂心重,次句「意存景仰」即追慕。第三句「準聖模樣」即遵循古法。

三、結成所引

故所造靈異」,結成所引,總攝所造佛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