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明得對佛加趺坐之因緣

本文:p. 207L01

《事鈔》云:「《十誦》,得對佛加趺坐。」  《資持》釋云:「或為瞻想,或復禪誦故。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引十誦律》文,說明開許在佛前坐著的情形,如下:

開許在佛前加趺坐。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事鈔》文,如下:

或者是為了瞻仰、觀想,或者是為了禪坐修止觀,或者誦經、持咒等。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明佛前坐立差異

本文:p. 206LL08

第二節 坐立差異

《事鈔》云:「《智論》云。外道是他法,故輕佛,來至佛所自坐。白衣如客,故命坐。一切出家五眾,身心屬佛,故立。若得道羅漢,如舍利弗等,皆坐。三道以下,並不聽坐,以所作未辦結賊未破故。  《資持》釋云:「前二俗眾俱坐,命不命別。後明道眾,或坐不坐,學無學分。三道即三果,凡夫可知。未辦謂所證道,未破謂所斷惑。」  《歸敬儀》云:「今有安坐像前,情無敬讓,可謂無事受罪,枉壞身心。如上三果尚立,況下凡乎!像立而坐,彌是不敬。比今君父,可以例諸。此言易矣,臨機難哉!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不爾雖讀,不救常習。思之!惟之!

消文:

科判正明敬相分三之二:第二節 坐立差異。說明佛前或坐或站的差別。

律祖在《事鈔》中引《大智度論》說明坐立差異,如下:

外道是心向外他求之法,所以輕蔑佛,來到佛的地方,自己就直接坐下。在家眾好像客人一樣,所以請他坐下。所有的出家五眾,身心歸依佛,所以要站著。如果是得道的阿羅漢,譬如舍利弗等,都是坐下。三果以下,都沒有來聽法坐下,因為還沒有證得解脫,煩惱尚未究竟破除。消文者按,《大智度論》在這裡說:「白衣如客」,顯然並非指已歸依受戒的在家眾,才會說「故命坐」。然而,同論於卷第十三中,亦說:「白衣雖有五戒,不如出家。」若是受五戒的在家眾,則應如出家眾,到佛前要站著。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事鈔》文,如下:

前面兩類在家眾雖然同樣都是坐下,但是前者外道是自己坐下,後者白衣是佛請他坐下,二者有別。後面提到的出家眾,或坐不坐,是依有學、無學來分別。「三道」就是三果,凡夫的話,就不用多作說明了。「未辦」是指所證的道尚未成辦,「未破」是指所斷的煩惱尚未破除。

《歸敬儀》當中說:「現在有些佛教徒,自由自在地坐在佛像前,全無恭敬謙讓的態度,可以說不知不覺中要受到罪報,冤枉地毀壞了身心。如前面所說,只證得三果以下的聖者,在佛前都還要站著,更何況是下劣的凡夫啊!佛像是站立的,而我們在佛像前卻隨便坐下,這真是大大的不敬。我們可以將這情形,比擬成當今的君主或父親,就可以明白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行儀。

這些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對境的時候,往往卻很難做到啊!我們應當常常銘記在心,努力抑制自己的習性,才可以改革自己的習氣。否則的話,雖然讀了那些道理,卻挽救不了自己習以為常的作為。這點應當經常好好的思惟!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別斥居床設禮

本文:p. 206L03

《事鈔》續云:「比世中,多有在下床上禮佛者。 此全無楷模,敬人尚自被責,敬佛自心在慢。有心存道者,必不行之。 余親問天竺諸僧。諸國無有此法,來此方見。」  《資持》釋云:「二別斥居床設禮中,初指非。下床即低床。今時愚徒多習訛風。有識苟聞,幸宜悛革。 此下正斥。祖師嘗遊晉魏,親睹其事,乃於床上與僧設禮,彼反責之,故云敬人等。楷模即指法律。 余下引親傳以驗。既非西竺之法,顯是此土濫行。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特別破斥在矮床禮佛的情況,如下:

在近代中,有許多人在矮床上禮佛的情形,這是完全不如法的事。在矮床上禮敬人,尚且會被責罵,何況是禮敬佛?這是慢心。有心修道的人,必定不會這樣做。

(即道宣律祖)曾經親問過許多印度來的出家人,知道印度的許多國家都沒有這種做法,來到漢地才見到這種現象。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二、別斥居床設禮

科判總斥非法分二之二,別斥居床設禮,分三:初、指非,二、正斥,三、引親傳以驗。今初

初、指非

「下床」即低床,也就是矮床。當今許多愚昧之徒,都學到了這種錯誤的風氣。有識之士如果聽到,甚至也做這種事,最好立刻悔改。

二、正斥

此全無楷模」以下,正斥。祖師曾經遊歷晉、魏等國,親眼目睹這種現象,在矮床上給出家人禮拜,反而被出家人責罵,所以才說「敬人、敬佛」這段話。「楷模」即指法律。

三、引親傳以驗

余親問天竺諸僧」以下,引親傳以驗。既然不是印度的律法,顯然是漢地的濫行。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明引僧祇伸誡

本文:p. 205LL04

《事鈔》續云:「《僧祇》中。禮人不得對於佛法。乃至懸施旛蓋,不得蹈像,別施梯。以此文證,明敬處別。 既知多過,彌須大慎。至堂殿塔廟,如履冰臨深。睹形像經教,必懾然加敬。此則道俗通知奉法,賢聖達其信心。且如對王臣令長,事亦可會。凡情難任,聖法宜遵。」  《資持》釋云:「二引教伸誡中二,引文。禮人懸幡俱非惡事,猶誡輕侮,良由對聖,更無所尊,故云敬處別也。蹈謂足踐。 既下申誡。初勉慎。至下示法。履冰臨深喻其悚懼(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今借用之)。此下彰益。上句規他,下句感聖。且下舉況。令長即郡縣官典。凡下勸依。任,信也。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繼續引僧祇律》伸誡,如下:

在佛寶、法寶前面,不可以禮拜人。乃至為佛像懸掛幢旛寶蓋的時候,不可以踩蹈在佛像身上,應該另外藉助梯子或凳子來懸掛。以這段文字說明「禮人不得對於佛法」的用意,在於說明禮敬的時候,要注意處所場合之差別。

既然知道有很多過失,就必須大大謹慎。到堂殿塔廟的時候,心中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見到佛的形像、經教法寶,必戒慎恐懼、至誠恭敬。如此一來,出家在家二眾,都知道奉持佛法,那麼賢聖都了知我們的信心。而且如果是對國王、大臣、縣令等,那些對境也能體會。凡愚有情難以相信,因此,最好遵循佛法。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二、引教伸誡

科判引教伸誡分二:初、引文,二、伸誡。今初

初、引文

《僧祇律》說明禮拜人、懸掛幢幡等都不是壞事,但是必須避免輕慢、侮辱,因為對聖者來說,沒有更值得尊敬的,所以說「敬處別」。「」的意思,是指用腳踐踏。

二、伸誡

既知多過」以下,是科判申誡,分五:初、勉慎,二、示法,三、彰益,四、舉況,五、勸依。今初

初、勉慎

二、示法

至堂殿塔廟」以下,是示法。「履冰臨深」比喻戒慎恐懼(這是借用《詩經小雅》:「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三、彰益

此則道俗」以下,彰顯效益。上句「道俗通知奉法」規勸他人奉法,下句「賢聖達其信心」感恩賢聖。

四、舉況

且如對王臣令長」以下,舉例說明。「令長」的意思,是指郡縣的官吏。消文者按,秦漢時,萬戶以上的縣官為令,萬戶以下為長。後來泛稱縣令。

五、勸依

凡情難任」以下,勸誡依藉聖法。「任」的意思,指信任。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明斥種種不如法事相

本文:p. 205L05

第一節 總斥非法

《事鈔》云:「佛像經教住持靈儀,並是我等所尊敬,則至真齊觀。 今多不奉佛法。 並愚教網,內無正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 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戲弄出非法語,舉目攘臂偏指聖儀,或端坐倨傲,情無畏憚,雖見經像不起迎奉。 致令俗人輕笑,損滅正法。  《資持》釋云:「初通斥輕慢之相二,初斥非致毀中二,初敘合敬。我等者通指末代。敬像同真佛,敬經同真法,故云齊觀。 今下次正斥又四,初指非。 並下示所以。初句無智,次句無信,三即無識。由無此三,不守禮度,故云虧大節也。 或下出非相。文敘多事,不出三業。攘謂揎袖出臂。憚難也。 致下明過狀

消文:

科判正明敬相分三之一:第一節 總斥非法:通斥各種不如法的情形。

律祖在《事鈔》中說明各種不如法的情形,如下:

佛像代表佛寶,經教代表法寶,都是住持正法的靈儀,同時也都是我們所尊敬的對象,所以對佛像、經教都應該至誠恭敬、平等觀待。

如今大多數人都不信奉佛寶與法寶,並且對於戒法愚昧無知,內心沒有正確的信仰,見識不夠高廣深遠,以致於有虧大禮節。

種種不如非的相狀,譬如在佛的形像之前,互相嬉戲,說出不如法的言語,抬起眼睛直視佛像,捲起袖子露出手臂,甚至以手指頭指著佛像。或者自在地端坐在佛像前,能度驕傲不恭,表情肆無忌憚,雖然看到經像,卻沒有起立迎接奉承。

以上情形遭到世俗人的輕視取笑,以致於損害毀滅正法。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總斥非法分二:初、通斥輕慢之相,二、別斥居床設禮。今初

初、通斥輕慢之相

科判通斥輕慢之相分二:初、斥非致毀,二、引教伸誡。今初

科判斥非致毀分二:初、敘合敬,二、正次。今初

初、敘合敬

我等者通指末代。敬像同真佛,敬經同真法,故云齊觀。

二、正斥

今多不奉佛法」正面斥責今人對於佛法的現況,科判正斥又分四:初、指非,二、示所以,三、出非相,四、明過狀。今初

初、指非

二、示所以

並愚教網」以下,說明今多不奉佛法的原因。初句「並愚教網」,顯示因為無智而不奉佛法。次句「內無正信」,顯示因為無信而不奉佛法。第三、四句「見不高遠,致虧大節」顯示因為無識而不奉佛法。因為無智、無信、無識,而不守禮貌、言行無度,所以說「虧大節」。

三、出非相

或在形像之前」以下,指出種種非法相狀。文中雖然敘述了許多事件,但是總的來說不出身口意三業。「」的意思,是描述謂捲起袖子露出手臂。「」是難的意思,因為無畏難,所以肆無忌憚。

四、明過狀

致令俗人輕笑」以下,說明這些過失的後果。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科判正明敬相

本文:p. 205L01

第二章 正明敬相

正明敬相中分為三節─┬─一總斥非法

          ├─二坐立差異

          └─三修供時節

消文:

科判敬佛儀相分二之二:第二章 正明敬相。正式說明敬佛的相狀。

科判正明敬相分三:

第一節 總斥非法:總喝斥各種不如法的情形。

第二節 坐立差異:說明佛前或坐或站的差別。

第三節 修供時節:說明修習供養佛的時節。

《別行篇敬佛儀相正明敬相》科判表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明敬儀中旋繞法

本文:p. 204LL04

《事鈔》續云:「五百問》云。比丘繞塔,女眾隨者,不得。有優婆塞,不犯。 大論,如法供養法,必應右繞。 《善見》云。辭佛法。繞佛三匝,四方作禮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於頂上,卻行。絕不見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去。」  《資持》釋云:「六旋繞法中。《五百問》息嫌疑。《智論》示繞法。《善見》明禮辭。

上來敬佛儀相中第一章先示敬儀竟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又引五百問》《大論》《善見》說明旋繞法,如下:

五百問》當中說,比丘繞塔的時候,女眾不可以隨後跟著繞塔。如果有優婆塞隨同繞塔,則不犯。

消文者按,《五百問》全名《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原典《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釋》卷第二中作

[0942a10] 問。比丘旋塔。或比丘尼。優婆夷。隨後從有犯否。答。若有優婆塞不犯。

[0942a12] 釋。旋。繞也。言旋繞瘞佛骨之所也。若人香花供養祈福滅罪如生不異旋繞敬禮者近獲三乘。遠至菩提矣。謂戒本比丘。不得與尼女共道行若比丘旋塔。或比丘尼優婆夷。隨後從之。有犯事否。答言。若如是旋塔。有優婆塞者不犯。以無嫌疑事故。意顯無者犯惡作也。

《大智度論》當中說,如法供養法,繞塔應當右繞。

消文者按,《大智度論釋》卷第六十七〈歎信行品第四十五之餘〉中作:

又如供養常法。右繞遍度閻浮提人。以是因緣故。從東方至南方從南方至西方。

《善見律毘婆娑》當中說,向佛告辭的方法:繞佛三匝,四方作禮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於頂上,倒退著走。絕對不可目視如來。然後再作禮,轉身而去。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先示敬儀分六之六:旋繞法。《五百問》避免嫌疑。《智論》說明繞塔的方法。《善見》說明向佛告辭的方法。消文者按,原典作「《賢愚》明禮辭。」然而《賢愚》當中僅見「得已作禮。遶佛三匝而去。《略編》當中的確完整引自《善見》

以上敬佛儀相中第一章先示敬儀究竟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明敬儀中入塔繞塔法

本文:p. 204L02

《事鈔》續云:「毘尼母》。不得著革屣入塔繞塔。富羅不得入塔者,彼土諸人著者皆起慢心,故不聽著。寒雪多處聽著靴富羅。 《三千》云。繞塔法。一低頭視佛,二不得蹈蟲,三不左右視,四不唾地,五不與人語。 又當念佛恩大難報,念佛智慧,念佛經戒,念佛功德,念佛精進乃至泥洹。又念僧恩師恩父母恩同學恩。又念一切人皆使解脫離苦。又念學慧,除其三毒,求出要道。見塔上草,念手去之。有不淨,即分除之。若天雨,當脫履塔下,乃上禮佛。」  《資持》釋云:「入塔法中,《母論》。西國以跣足為敬,寒雪處聽者謂開邊國。 《三千》中,初明繞法。一現卑下,二示慈心,三離輕掉,四離觸穢,五離潰鬧。 又當下次明用心。念佛恩者無量劫來,為度我等,不惜身命,求菩提故。念佛智者權巧方便,不思議故。念經戒者三藏教法,開發我故。念功德者威神相好,無與等故。念精進者乃至無一芥子地,非捨身處故。念泥洹者示現滅度,令諸眾生,追慕勤修故。乃至者略降生成道轉法輪故。僧是福田,師則攝誘(上即三寶),父母生育,同學琢磨,皆思報故。念一切人即利他。念學慧即自利。念除草即營福。天雨脫履者即知天晴亦通著上,但須淨耳。如上所念,不出三寶親友慈悲福慧自利利他,尋之可見。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又引毘尼母論》說明入塔和繞塔的方法,如下:

不可以穿著皮鞋入塔或繞塔,穿短靴的人也不可以入塔。天竺人穿短靴都會生起慢心,所以不允許穿短靴入塔。如果是寒冷或下雪的時候,有許多地方是允許穿皮靴或短靴入塔。

《大比丘三千威儀》中關於繞塔法有如下的說明:

一、低頭視佛:繞塔的時候應當低頭視佛。消文者按,佛像都高高在上,云何低頭視佛?經查原典T24 No. 1470《大比丘三千威儀》是作「低頭視地」。

二、不得蹈蟲:不可踩踏蟲、蟻等。

三、不左右視:不可左看右看、東張西望。

四、不唾地:不可吐痰、吐口水。

五、不與人語:不可邊繞塔邊與人交談。

此外,應當憶念佛恩浩蕩難以回報,憶念佛陀智慧,念佛陀的三藏教法,憶念佛陀功德,憶念佛陀精進,乃至憶念佛陀滅度涅槃。

此外,還要憶念僧恩、師恩、父母恩、同學恩。也要憶念一切他有情,使他們脫離痛苦。還要修慧除三毒,求解脫。

看見塔上長草,應當隨手除去。有不潔淨處立即清除。如果下雨,應當先將鞋子脫下來放在塔下,然後才入塔禮佛。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先示敬儀分六之五:入塔法分二:初、引《母論》,二、引《三千》。今初

初、引《母論》

《毘尼母論》中說,天竺國以打赤腳表示尊敬,「寒雪處聽」的意思,是開許邊地國度。消文者按,《母論》原典:「捨此五種嚴身之具。跣足到於佛前。頭面著地禮如來足退坐一面。

二、引《三千》

科判引《三千》分二:初、明繞法,二、明用心。今初

初、明遶法

一、低頭視佛,現謙卑相。

二、不得蹈蟲,表示慈心。

三、不左右視,遠離輕慢掉舉。

四、不唾地,遠離接觸汙穢。

五、不與人語,遠離潰亂喧鬧。

二、明用心

又當念佛恩」以下,明用心。「念佛恩」的意思,因為無量劫以來,佛陀為了救度我們,不惜棄捨身命,希求菩提。「念佛智」的意思,因為佛陀有種種善巧方便,成辦不可思議功德。「念經戒」的意思,因為佛陀的三藏教法,開示啟發我。「念功德」的意思,因為佛陀的威神力和相好莊嚴,無與倫比。「念精進」的意思,小到只有一芥子的地,都是佛陀的捨身處。「念泥洹」的意思,因為佛陀示現滅度,令諸眾生追隨仰慕,勤修解脫道。「乃至」的意思,略解佛陀降生、成道、轉法輪等功德。「」是福田,「」則攝授誘導(」即三寶),父母生養撫育,同學相互琢磨,都應當思惟他們的恩德,並且想方設法回報。「念一切人」即利他。「念學慧」即自利。「念除草」即營求福報。天雨脫履」的意思,暗示天晴也可以穿鞋,只是必須淨淨。照著以上所說憶念,不外乎三寶、親友、慈悲、福慧、自利利他,只要推尋伺察就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