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別明性空觀

本文:p. 200L08

《事鈔》續云:「一者諸法 性空無我。 此理照心,名為小乘。」  《資持》釋云:「性空中分三,初示所觀境。即諸法二字。諸法之言總包一切。諸經論中或約依正因果,或世出世間,或有漏無漏,或色心非色心,或善惡無記,或陰界入等。若據通論總觀諸法,今就懺悔,且指罪業而為觀境。 性空無我一句即能觀智。罪從緣有,本無自性。緣即心境,虛妄心境和合成業。業性自空,非使之空。由存妄計故受輪轉,但破妄計覓罪叵得,叵得之處強名空理。言性空者小機智劣,不能即法見空。必待推析,窮法體性,然後方空。 此下判位。小乘通收聲聞緣覺。據所乘法諦緣雖殊,若論斷證同見空理。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接著說明第一種理觀,如下:

第一種就是諸法性空無我,意思說一切法無自性。消文者按,諸法即指一切的所觀境。

依照這個道理觀照心性,即是小乘的觀法。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性空分三:初、所觀境,二、能觀智,三、判位。今初

初、所觀境

首句「一者諸法」即示所觀境就是「諸法」二字。諸法的意思是總包一切。諸經論中有各種解釋,有從正因果而論,有從世出世間觀待,有從有漏、無漏而論,有從色心、非色心而論,有從善、惡與無記而論,有從蘊、界與處而論等。

如果依據通論來說,就是總觀一切法。而這裡就懺悔來說,是指以罪業為所觀境。

二、能觀智

第二句「性空無我」即能觀智。罪業從因緣和合而有,本無自性。所緣的就是心境,虛妄心境和合而成罪業。業性自身是空,而非因外緣使成之為空。由於存有虛妄計執的緣故,所以感受輪迴流轉,只要破除虛妄計執,尋覓罪業便不可得,由於不可得的緣故,就安立名相叫作空理。稱為性空的理由,是因為小乘根機者智慧下劣,不能直接觀察諸法而見空。必須經過推敲分析,窮究諸法體性,然後才能見空。

三、判位

第三、四句「此理照心,名為小乘」,判性空觀為小乘位。小乘包括聲聞、緣覺。他們所修的四諦、十二緣起,雖然殊勝,如果論其所斷、所證,同樣能見空性真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