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197L03
《事鈔》續云:「理據智利。 觀彼罪性。 由妄覆心便結妄業,還須識妄本性無生,念念分心,業隨迷遣。」 《資持》云:「理懺者。此約觀慧推窮業性,明見真理,罪得伏滅,故云懺也。文中初標根性。且望修事通名利根,若對三觀智用淺深自分利鈍,如後可見。 觀下示觀行,初句示所觀境。由下明能觀智。上四句明達妄見理,下二句明行成罪滅。分謂分辨,即觀照也。此中通示理觀,無生之言總下大小三種之理。」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接著說明理懺,如下:
理懺是為智慧利根者而說的,由觀察罪業的自性,了知其體性是空。因為妄想執著而覆蓋了自性清淨的心,所以結下了妄業。現在必須回過頭來認識妄業的本性,覺了它是因緣和合所生,無有自性,念念之間分別觀察,明見妄業隨迷惑心生起,必須遣除業因。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對顯二懺分二:初、理懺,二、事懺。今初
初、理懺
理懺是以觀察慧推究惑業的本性,明晰澈見真理,罪因、罪業得以伏止、息滅,所以稱為懺。
科判理懺分二:初、標根性,二、示觀行。今初
初、標根性
首句「理據智利」標根性,這是相對於事懺來說,通常是就利根者而言。如果以三觀而言,智慧的作用有淺有深,自然可分利根、鈍根,稍後會作解釋。消文者按,三觀者,謂南山三觀,即性空觀、相空觀與唯識觀。
二、示觀行
「觀彼罪性」以下示觀行。
科判示觀行分二:初、示所觀境,二、明能觀智。今初
初、示所觀境
「觀彼罪性」這一句即觀彼罪性。
二、明能觀智
「由妄覆心」以下是明能觀智。前四句「由妄覆心便結妄業,還須識妄本性無生」是明達妄見理,下二句「念念分心,業隨迷遣」是明行成罪滅。「分」也就是分辨,觀照的意思。這裡總說「理觀」,「無生」的意思,總而言之,不外乎性空觀、相空觀與唯識觀三種。消文者按,「理觀」乃相對於事觀而言。理觀者,觀諸法實相也。事觀者,觀因緣所生之事相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