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明為臨終者唱讀一生善行引正念

本文:p. 226L05

《事鈔》云:「傳》云。中國臨終者。不問道俗親緣,在邊看守。及其根識未壞,便為唱讀一生已來所修善行,意令病者內心歡喜,不憂前途。便得正念不亂,故生好處。」  《資持》釋云:「令唱讀者準此,生前所修一切功德並須記錄。凡為看病,常在左右,策其心行,恒令念善。以捨報趣生,唯在臨終心念善惡。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繼續引《中國本傳》說明古印度瞻視病人的情形,如下:

在古印度,病人臨終的時候,必有出家人的法緣眷屬或在家人的血緣親屬,在旁邊看守。在病人的根識壞散之前,都會為為臨終者唱讀他這一生以來所修善行,目的是要令臨終者內心歡喜,不再為眼前的情形擔憂。如此一來,便能獲得正念不亂,對病人產生極大的好處。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事鈔》文,如下:

《中國本傳》所說,為臨終病人唱讀其一生所修善行者,必須記錄其生前所修一切功德。凡是瞻視病者,都應該時常在其左右,不斷地鼓勵他,令他提起正念。因為要捨報往生,只有靠病人在臨終的時候,要能夠心存善念。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明餘人勸導

本文:p. 226L01

第一節 餘人勸導

《事鈔》云:「四說法勸善者。《十誦》。應隨時到病者所。為說深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先所習學,或阿練若,誦經、持律、法師、阿毘曇,佐助眾事。隨其解行而讚歎之。」  《資持》釋云:「深法但是佛教,通得云深。是道謂出世法,非道即世間法。

消文:

科判說法歛念分二之一:第一節 餘人勸導:說明其他人瞻視病人時應如何勸導病人。

律祖在《事鈔》中宣說如何為病人說法,勸其生起善心,如下:

四、說法勸善

《十誦律》中說,應當經常去瞻視病者,為他說甚深微妙法,為他開示什麼是出世法,什麼是世間法,啟發他的智慧。病人先前所習學,不論是「阿練若,誦經、持律、法師、阿毘曇、或佐助眾事」等,都要依照他的知解與修行而讚歎他。

消文者按,《事鈔》原典本文中詳云:

阿練若者:當軟語汎話訖告云。大德今者病篤如此。唯當善念不畏惡道。何者自病已前行頭陀大行。佛弟子中唯有迦葉。世尊在眾常讚歎之。乃至捨座捨衣佛親為也。以行勝行聖人共遵。大德行紹聖蹤。必生善處。何憂死至。但恐失念妄緣俗有此是幻法。更勿思之。

誦經者:告云。大德常誦某經以為正業實為勝行。凡聖同欽。鸚鵡聞四諦。尚七反生天後得道跡。大品有經耳品。涅槃常住二字尚聞不生惡道。況復依教廣誦無謬濫過。何能墜陷必生善處等。

持律者:云。大德護持禁戒順佛正言。能於像末載隆三寶。正法久住由大德一人。今者疾患綿久恐將後世人誰不死。但恐無善。大德以善法自持兼攝他人。諸佛自讚豈唯言議。但當專志佛法餘無妄緣。

法師者:云。由大德說法教化令諸眾生識知三寶四諦。開其盲眼破其心病。光顯佛法使道俗生信。能令作佛又使正法久流實大德之力。

禪師者:云。佛法貴如說行。不貴多說多誦。又云。不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如說行者乃是佛法。大德順佛正教依教而修。內破我倒外遣執著。此則成聖正因勿先此業。如是等隨其學處於後譽之。

佐助眾事者:告云。大德經營僧事與聖同儔故沓婆王種。捨羅漢身為僧知事求堅固法。乃至迦葉蹋泥造五精舍。祇夜破薪供僧受用。身子掃地目連然燈並大羅漢。豈有惡業但示僧為福聚。凡愚不知各捨自業佐助眾事。然僧田福大不同佛法。如成論中。諸人以衣奉佛。佛令施僧。我在僧中由僧隨我語名供養佛。為解脫故名供養法。眾僧受用名供養僧。供養僧者具足三歸。故知僧德大也。大德既順佛正命料理僧徒。佛所歎尚是第一行。何人加之。經云。憶所修福念於淨命等。

以上原典值堪深思。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事鈔》文,如下:

深法」就是指佛教,凡是正法都可稱為「深」。

是道」指出世法,「非道」指世間法。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科判說法歛念

本文:p. 225LL03

第四章 說法歛念

說法歛念中分為二節─┬─一餘人勸導

          └─二瞻病勸導

消文:

科判瞻視病人分四之四:第四章 說法歛念:說明如何為病人說法。

科判說法歛念分二:

第一節 餘人勸導:說明其他人瞻視病人時應如何勸導病人。

第二節 瞻病勸導:說明瞻病者應如何勸導病人。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釋安置處所

本文:p. 225L04

《資持》釋云:「中國本傳。戒壇圖經所謂別傳是也。日光沒處者,壇經云:西方為無常之院,由終歿於天傾之位也。今寺亦有,但方隅不定,不知法故。 其堂中下次明設像。立彌陀者,歸心有處也。然十方淨土而偏指西方者,繫心一境,想念易成故。西方諸佛而獨歸彌陀者,誓願弘深,結緣成熟故。是以古今儒釋,靡不留心。況濁世凡愚,煩惱垢重,心猿未鎖,欲馬難調,捨此他求,終無出路。請尋大小彌陀經、十六觀經、往生論、十疑論等諸文,詳究聖言,必生深信矣。像面向西病者在後,謂將終之時已前,常須瞻像,令其繫心。忍土者,梵語娑婆,此云堪忍。《大悲經》云:此界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人間臭穢者,感通傳。天人云: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囑,令護於法。佛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恒在佛所者,恐心無繫,念世事故。

上來瞻視病人中第三章安置處所竟

消文: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安置處所分二:初、標,二、釋。今初

初、標

首句「三安置處所」是標。

二、釋

又分二:初、約教就房舍,二、依傳立別堂。消文者按,《略編》未錄〈約教就房舍〉。

二、依傳立別堂

科判依傳立別堂分三:初、立別堂,二、出別堂所以,三、明設像。今初

初、立別堂

中國本傳」在《戒壇圖經》文中稱作「別傳」。

日光沒處」的意思,《戒壇圖經》中說:精舍的西方設置無常院,意謂最終死歿於「天傾之位」。現今的寺院也有這樣的概念,但是位置沒有一定,是由於造寺者不知造寺法的緣故。消文者按,《山海經》云:「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二、出別堂所以

堂號無常」以下,出別堂所以。消文者按,本句前原典文有「以凡生貪染見本房內衣缽眾具多生戀著無心厭背故。制令至別處,堂號無常……」,《略編》未錄。

三、明設像

其堂中」以下,明設像。造立阿彌陀佛佛像的用意,令病人的心有歸投依靠之處。然而十方淨土特別明指西方的目的,令病人的心能夠專緣一境,更容易觀想憶念。西方諸佛當中唯獨歸依阿彌陀佛的理由,是因為誓願弘深,結緣成熟。所以,古今的儒家、佛家,莫不捨境而留心。何況五濁惡世的凡夫,煩惱垢重,心猿未鎖,欲馬難調,捨此他求,終無出路。

請詳閱《大彌陀經》《小彌陀經》《十六觀經》《往生論》《十疑論》等諸經論,必能生起堅定信心。

像面向西病者在後」的意思,是指病者在臨命終時,必須恆常瞻視佛像,使內心能繫於善所緣境。

忍土」即娑婆世界的意思,娑婆為梵語सहा (sahā)音譯,藏語མི་མཇེད།漢譯堪忍。《大悲經》說:由於這裡的眾生,要忍受三毒及諸煩惱的緣故。

人間臭穢」是指《律相感通傳》中天人所說:「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囑,令護於法。佛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

恒在佛所」的意思,是顧慮內心無所緣念,而惦念世間種種俗事。

以上瞻視病人中第三章安置處所究竟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略說無常院

本文:p. 224LL03

第三章 安置處所

《事鈔》云:「三安置處所。若依中國本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其中。以凡生貪染見本房內衣缽眾具多生戀著無心厭背故。制令至別處,堂號無常,來者極多,還反一二。即事而求,專心念法。 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舉,左手中繫一五綵幡,腳垂曳地。當安病者在像之後,左手執幡腳,作從佛往淨剎之意。瞻病者燒香散華,莊嚴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隨有除之,亦無有罪。傳云:原佛垂忍土,為接群生,意在拔除煩惱,不唯糞除為惡。如諸天見人間臭穢,猶人之見屏廁,臭氣難言。尚不以為惡,恒來衛護。何況佛德而有愛憎,但有歸投者無不拔濟。乃至為病者隨機說法。命終恒在佛所,不得移之。

消文:

科判瞻視病人分四之三:第三章 安置處所:說明安置病人的地方。

律祖在《事鈔》中宣說安置病的的地方,如下:

三、安置處所

根據古印度的本傳當中描述,祇桓精舍的西北角,是夕陽西沉的方向,所以在寺院的西北角設置無常院,如果有重病的比丘,都會安置在那裡。消文者按,《資持記》解釋,《中國本傳》在律祖所撰的《戒壇圖經》中說為《別傳》

為什麼取名為無常院呢?因為被安置到這裡的病人極多,但是能夠治癒出去的,大概只有一成、二成,所以叫作無常院。病人安置妥善之後,對境而求無常,專心憶念正法。

關於無常院的設置,院中設一尊阿彌陀佛立像,並且貼上金箔。佛像面向西方,右手舉起,左手繫牽一條五綵幡帶,直垂到地上。應當將病床安放在立像的後面,讓病人的左手執持幡帶的末端,要病人跟隨著阿彌陀佛前往西方淨土的意思。消文者按,阿彌陀佛立像為接引相,右手向上,左手向下,掌心向外,為施無畏印與施願印。多為下品手印,有下品上生印(拇指與食指相連)、下品中生印(拇指與中指相連)和下品下生印(拇指與無名指相連)等。

瞻視病人的時候,或者燒香、或者散華,以莊嚴病者。甚至可能遇到病人有屎尿、嘔吐、唾痰等情形,要隨時清除。病人在這些情況下,是沒有罪的。

古印度的本傳當中說:本來佛陀降生堪忍世界,就是為了要接引眾生,目的是在於拔除眾生的煩惱,不會只因為清除眾生的糞尿等而感到厭惡。譬如天人們見到人間的臭穢,就好像人道的有情見到毛廁那樣,臭氣沖天。但是天人們尚且不因為人間的臭穢而感到厭惡,反而不時地來到人間衛護修行者。何況以佛的功德而言,怎麼會有愛憎呢?只要有歸投依靠的人,佛一定會拔濟。甚至根據病人的根機而為他們說法。使得病人在臨命終前,始終都在佛前,不會移開。

消文者按,文長故《資持》釋云另外處理。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明簡擇看護

本文:p. 224L06

第二章 簡人

《事鈔》云:「二簡人中。《四分》。若有病者,聽和尚乃至弟子,從親至疏。若都無者,眾僧應與瞻病人。若不肯者,應次第差。 若無比丘沙彌優婆塞者,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夷隨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資持》釋云:「制本眾有三,一親屬自看。二僧與。三僧差。準無比丘,應令沙彌淨人看。 若無下次開女眾

消文:

科判瞻視病人分四之二:第二章 簡人。說明簡擇看護的條件.

律祖在《事鈔》中引《四分律》宣說簡擇看護生病比丘的條件,如下:

二、簡人

僧團中如果有人生病的時候,看護病人的次第,由和尚到弟子,都依照與病人的親疏關係順序承擔。如果病人沒有弟子的時候,僧團應該派人照顧病人。如果被指派的人不肯承擔時,應該再依照次第差遣看護。消文者按,原典中有云:「又不肯者,如法治。」此中「如法治」的意思,是指依戒條定罪,《資持》云:「即吉罪。」屬輕罪。

如果沒有比丘、沙彌、優婆塞等男眾的時候,可以安排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夷等女眾如理如法承擔可作、應作的工作,但是不應該碰觸比丘。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科判簡人並供養法分二:初、簡人,二、供養。今初(消文者按,《略編》未錄〈供養〉)

初、簡人

科判簡人分二:初、標,二、釋。今初

初、標

首句「二簡人中」,即標。

二、釋

《四分》」以下即〈釋〉,科判釋又分三:初、簡人不同,二、道逢迎逆,三、結告指廣。今初(消文者按,《略編》未錄〈道逢迎逆〉〈結告指廣〉)

初、簡人不同

科判簡人不同分二:初、制本眾,二、開女眾。今初

初、制本眾

科判制本眾分:初、親屬自看,二、僧與,三、僧差。今初

初、親屬自看

若有病者,聽和尚乃至弟子,從親至疏。」親屬自看,病患的親屬應當擔任看護。

二、僧與

若都無者,眾僧應與瞻病人。」僧眾應當承擔看護生病比丘的責任。

三、僧差

若不肯者,應次第差。

準無比丘,應令沙彌淨人看。

二、開女眾

若無比丘」以下,開許女眾看護。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以問答釋疑

本文:p. 224L02

《事鈔》續云:「問:供養病者等佛何耶? 答:謂悲心看病,拔苦與樂,慈行同佛故也。 又《論》云:隨順我語,名供養佛。」  《資持》釋云:「三釋疑中,徵上律文,欲彰功行。 中,初約心行同佛。又下次約隨順法制

上來瞻視病人中第一章制意竟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釋疑,如下:

問:供養病人等於供養佛,這是什麼意思?

答:意思是說生起慈悲心看護病人,是拔病人的苦,並且使病人獲得安樂,這樣的慈悲行為與佛相同。此外,《論》說:「隨順佛陀的法,就是供養佛。消文者按,《論》名待查。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釋疑

科判釋疑分二:初、問,二、答。今初

初、問

前段「供養病者等佛何耶?」,徵上律文,欲彰功行。

二、答

科判答分二:初、約心行同佛,二、約隨順法制。今初

初、約心行同佛

謂悲心看病」以下,約心行同佛,從發心和行為與佛相同來說。

二、約隨順法制

又論云」以下,約隨順法制,從隨順佛陀教法來說。

以上瞻視病人中第一章制意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