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略明大乘定學與慧學

本文:p. 250L04

《事鈔》云:若論定慧。小觀相空,深觀唯識。 鈍見空時,不分別色,利知唯識不分別空。  《資持》釋云:「定慧中。由小菩薩,涉於大小,小據觀智,大約志求,小大雖異,並菩薩乘故,且一往通收大中。初示觀別。如上所明。 鈍下,校淺深。鈍即小菩薩,在大為鈍,望小則利。不分別色,異上二乘析色故。利即大菩薩,不分別空,超過小菩薩故。由觀唯識,住於中道,了一切法,無非心識,識非色空,非不色空,尚不分別識,何況分別空?若知唯識,則住實相,無分別故。

上來出家宗致中第一章出俗本意竟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扼要宣說大乘定與慧,如下:

如果論定學與慧學的修行,小菩薩觀相空,大菩薩觀唯識。鈍根的小菩薩觀空時,了知諸法外相是空,色相不可得,所以不分別色相。利根的大菩薩,了知諸法唯心所現,所以不分別空。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二、定慧

由於「小菩薩」實際上牽涉了大乘與小乘,小乘根據的是觀察真理的正智,大乘是從行者志求佛果的決心而論,雖然有小菩薩與大菩薩的差異,但是都是屬於菩薩乘之列。所以以往菩薩乘都是收在大乘中。

科判定慧分二:初、示觀別,二、校淺深。今初

初、示觀別

如上所明。

二、校淺深

鈍見空時」以下,校淺深,比較大小菩薩根機深淺。

」根指的是小菩薩,小菩薩在大乘為鈍根。但是對小乘而言,則是為利根,小菩薩不分別色相,與前面小乘不分別色性不同。

」根指的是大菩薩,因為大菩薩不分別空,所以從這角度而言,是超越小菩薩。因為大菩薩觀唯識,所以住於中道,了知一切法都是由心識所顯現的,識非色空,非不色空,如果識都不分別,怎麼還會分別空呢?如果了知唯識,則安住實相,因為無分別。

以上出家宗致中第一章出俗本意圓滿究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