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250LL06
第二章 先說苦事
《羯磨》註云:「《僧祇》云。若初欲出家者,為說苦事。一食、一住、一眠,多學問。答能者,度。」 《業疏》釋云:「又云為說苦事者,以世網苦辛,多厭求樂,初雖慈許,終有退敗。 文云一食者佛教之中,一食為本。託緣開二,不是長途。至今西域,統五天竺,常行一食。希見東華寺別兩頓。 一住者,一坐跏趺,周時方起,自非味重,何以致斯? 一眠者,中夜之時,暫爾倚臥,分星月次,尋起緣念。 多學者,慧心常運,不許浮散也。」 《濟緣》釋《疏》云:「三中初示須說之意。世網苦辛,謂工商士農,經營求趁,不容自安,人多厭之,求安閑樂,故反說苦事,知其志願。初慈許者,謂師輒受也,終退敗者,謂資疲厭也。 (四中)一食中,初二句明本制。託下示緣開,因病開粥故。至下引據。希下斥非。今時比丘見便進噉,豈止兩頓。律崩法壞,一至於此。悲夫。 五中周時謂盡一日。味重謂禪定樂。 六中倚臥謂倚身而已。分星月次,不使長久故。 七中慧心常運,即遺教云: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也。」
消文:
科判出家宗致分三之二:第二章 先說苦事:預告出家生活上的苦事。
律祖在《羯磨》引《僧祇律》作為註解,如下:
如果有人想要出家,首先要告訴他出家的種種苦事,也就是:日中一食、結跏趺坐、中夜睡眠、精進學習。如果對方回答能持,就可以度他出家。
律祖在《業疏》中,解釋《羯磨》註引《僧祇律》文,如下:
「為說苦事」的原因,是因為世俗的束縛勞苦艱辛,所以多可厭境而欲求安樂。當初雖然慈愍承許,但是最後會有退縮後悔的事。
「一食」的意思,是指日中一食,古印度修行者,持過午不食戒,這是佛教之中的根本戒律。後來因為出家人的病緣,佛陀開許食早粥,無病者則不可開許,所以說「不是長途」。到現在的西域五印度,通常都是一天當中只吃一餐,很少像東華寺是吃兩餐的。(消文者按,「至今」指律祖時代的唐朝,「五天竺」又作五印度,指古印度區劃為東西南北中等五處。不確定東華寺是否即創建於南朝梁武帝時代的靈鷲寺?)
「一住」的意思,是指一結跏趺坐,要坐滿一整天才可下座,如果自己沒有禪定樂,怎能達到這個地步?
「一眠」的意思,是指只開許在中夜的時段,暫時倚身斜靠而眠,不宜躺臥,用意在於不令長久睡眠,能夠隨即起身緣念。
「多學」的意思,是指精進達觀的心,常時任運,不許散亂不實。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析釋《業疏》文,如下:
科判三中分二:初、示須說之意,二、引苦事之相(《略編》未錄)。今初
初、示須說之意
世網苦辛,謂工商士農,經營求趁,不容自安,人多厭之,求安閑樂,故反說苦事,知其志願。初慈許者,謂師輒受也,終退敗者,謂資疲厭也。
(四中)科判一食中分二:初、明本制,二、示緣開。今初
初、明本制
初二句「佛教之中,一食為本」,明本制。
二、示緣開
「託緣開二」以下,示緣開,因病開粥故,分二:初、引據,二、斥非。今初
初、引據
「至今西域」以下,引據。
二、斥非
「希見東華寺」以下,斥非。當今的比丘有機會就吃,豈止兩頓。律法崩壞到這種地步,實在可悲啊!
五中「周時」意指一整日。「味重」意指禪定樂。
六中「倚臥」意指倚身而已。「分星月次」意指不使長久。
七中「慧心常運」,也就是《佛遺教經》所說:「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