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明敘意勸持

本文:p. 185L04

《事鈔》云:「此戒人多喜犯者。良由妄業熏積,識種尤多。故隨塵境,動便虛構。不思反流之始,但願畢世之終。以此安生為要,當死定非排業。良可悲夫。 加以犯無定境,起必依心。但使違內想心,不論外緣虛實,一切皆犯。」  《資持》釋云:「敘意中。敘數犯以興歎有二,上句牒示喜字去呼好也。良下釋所以,上二句明惑重。六識構造為能熏,藏識含受即所熏。識中之種故名識種。故下二句明起業。塵境即見聞等,虛構事無稽實即是妄語。不下二句明迷苦。上句謂不念生死,下句明悠悠度世。以下三句傷歎。上句躡上虛度,下句示後苦報。安生猶言居世也。然沙門居世修道為急。縱妄守愚自以為要,臨終神昧任業牽生,故云當死等。當將也,排遣也。對治智勝,業則可排。對治有二:一者事行抑制則能伏業;二者理觀明照則能滅業。以人之將死,善惡相現,惡強善弱神隨業往,況無少善豈能排之。 加以下明心境以勸修上二句標定。下二句配釋。但使等者釋上次句,不論等者釋上初句。《律》云: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是中見想、聞想、觸想、知想,彼便言我不見、不聞、不觸、不知,知而妄語者犯。若論妄語,境虛成犯,於義易知。今此境實,違想亦犯。教唯約心,制急可見。虛實俱犯故言一切。」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說明小妄語戒的情形,如下:

這個小妄語戒許多人都很容易犯。很容易犯的原因,實在是因為無始以來,妄語的業種子不斷地熏習,結果在識田裡這種妄語業種子累積尤其多。只要遇到染汙境界牽引,就很容易說妄語。不思惟逆生死之流的始覺,只希望安閒暇適的過一生,認為能夠這樣安定地生活度日最重要,臨命終時必定不能排遣惡業,這實在可悲啊!消文者按,所謂「反流」,即逆生死之流,而向菩提覺悟之方向還滅。

再說,犯妄語戒並沒有一定的對境,但是它必定是隨著心識生起。只要與內心的想法相違而說出來,跟內心所想的不同,不論有沒有對應的外緣,都犯小妄語戒。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文,如下:

二、辨相

科判辨相分二:初、敘意勸持,二、廣釋犯相。今初

初、敘意勸持

科判敘意勸持分二:初、敘數犯以興歎,二、明心境以勸修。今初

初、敘數犯以興歎

科判敘數犯以興歎分二:初、牒示,二、釋所以。今初

初、牒示

上句「此戒人多喜犯者」為牒示。喜字去呼好也。消文者按,未解此義。

二、釋所以

良由妄業熏積」以下釋所以。科判釋所以分四:初、明惑重,二、明起業,三、明迷苦,四、傷歎。今初

初、明惑重

上二句「良由妄業熏積,識種尤多」明惑重。眼等六根對色等六塵境而生六識,於是構成虛妄分別而造種種惡業,稱為能熏。阿賴耶識含藏種種感受,稱為所熏。那些業種子藏於識田當中,所以叫作「識種」。

二、明起業

故隨塵境」以下二句明起業。「塵境」就是底下在明心境以勸修當中所引的見聞觸知等;「虛構」就是所說的事毫無事實根據,也就是妄語。

三、明迷苦

不思反流」以下二句明迷苦。上句「不思反流之始」就是不念生死,下句「但願畢世之終」就是說悠悠哉哉的度日子。

四、傷歎

以此安生」以下三句傷歎。上句「以此安生為要」就是接上面所說的虛度一生,下句「當死定非排業」顯示來生將受苦報。「安生」就是說活在世上。沙門出家修道者身居世間,應以修道為急。放縱妄心,持守愚冥,還自以為最重要,等到臨命終時,神識愚昧,只能任由惡業牽引投生,所以說「當死」等。「當」就是將來的意思;「」就是遣除的意思。藉由對治方便,以智慧取勝,就能夠遣除惡業。對治有二方便:一、以事相進行抑制,就能制伏惡業;二、以真理觀照虛妄對境,就能滅除惡業。因為臨命終時,將會顯現善惡業相,惡業強善業弱神識便隨業力牽往,所以毫無一點善業的話,怎能排遣惡業呢?。

二、明心境以勸修

加以犯無定境」以下明心境以勸修上二句「加以犯無定境,起必依心」是標定。下二句「但使違內想心,不論外緣虛實」是配合上二句隨文解釋。「但使」等這一句是解釋上二句的第二句,也就是解釋「起必依心」;「不論」等這一句是解釋上二句的第一句,也就是解釋「加以犯無定境」。《四分律》說:如果不見、不聞、不觸、不知,這種情況下的見想、聞想、觸想、知想,就應說我不見、不聞、不觸、不知,知而說妄語,犯小妄語戒。如果談到妄語,境界虛妄構成犯戒,在義理上容易了知。現在對於真實的境界,違背事實的想也犯戒。教理依心判犯,制戒刻不容緩可見一般。小妄語戒無論境虛、境實都犯,所以說「一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