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明結示囑累

本文:p. 174L02

第三支 結示

《事鈔》云:「然盜戒相隱,極難分了。若廣張體貌,徒盈卷軸,至於披檢取悟必繁。故略列犯緣,粗知梗概,意存省事知足。 憂心念道者,緣境既局,少應清潔。若多眾務而欲高升者,必羅盜網,終無有出。何者。由心懷勝劣,倒想未傾。初果無學,方可營事。 有心懷道者,細讀附事,深思乃知。故《善見》云:『戒律宜從急護。此第二重戒,事相難解,不得不曲碎解釋,其義理分別,汝當善思。』論文如此。以準上列。猶恐不肖謂繁,余心實未言盡。約略如前,故且削也。」  《資持》釋云:「結示中文為三段。示前略意。 憂下二明人有順違,初明知足之人懼犯退藏。言憂心者心之可畏難可禁制,微縱成業,殃及累世,是可憂故。念道者慕出離也。緣境局者為教所禁也。若下明多事進為盜所陷。多眾務者或好為人師,或樂營世福也。欲高升者名位過人也。羅盜網者結業成也。無有出者苦報無窮也。何下徵示其意,如前《大集》所揀人也。 有下三勸修。初句召後人也,細讀者勸尋教也,附事者以教照境也,深思者以境觀心也,乃知者自省心行也。猶下遮後妄謂,以彰略意。」

消文:

科判犯相分三之三:第三支 結示。結攝盜戒行相。

律祖在《事鈔》中囑累如下

然而,盜戒的行相隱晦,很難分辨清楚。如果廣泛地張開整體內容,徒然填滿一切卷軸,以致於檢視和體悟必然變得繁瑣。所以簡略列出犯緣,大致了解其中梗概,目的在於省事,並且知道如何持守就夠了。

對於擔心修道的人來說,所緣與對境既然有了局限,至少應該比較簡單容易。如果想要提高聲望,而著墨過多事務,必定陷入偷盜的羅網,終究沒有出離的一天。為什麼呢?因為心裡仍然懷有好惡,四顛倒的想法沒有傾倒淨除。真正要經營的是初果乃至無學位的境界。 有心修道的人,應該仔細研閱相關事例,深沉思惟便可了知。

故《善見》云:『戒律宜從急迫的態度嚴加。此第二重戒,事相上很難解,不得不曲折、細解釋,其中的義理分別,汝等應當善。』論文如此述說。以作為上列的依據

我非常擔心不肖者,覺得太過於繁瑣,事實上要說的還沒有講完,姑且刪略其餘的。所以就簡單說到這裡。

元照律師在《資持》析釋《事鈔》文,如下:

結示中文為三段。然盜戒相隱」以下,結非囑累分三:初、示前略意,二、明人有順違,三、勸修。今初

初、示前略意

第一段示前略意。

二、明人有順違

憂心念道者」以下,明人有順違分二:初,明知足之人懼犯退藏,二、明多事進為盜所陷。今初

初、明知足之人懼犯退藏

憂心」的意思,是指擔心難以禁制,稍微不注意就會造作惡業,殃及累世,所以可憂。「念道」的意思,是指想要出離。「緣境局」的意思,是指制教所禁。

二、明多事進為盜所陷

若多眾務」以下,說明事務繁多易淪陷偷盜羅網。「多眾務」的意思,或指好為人師,或指好樂經營世間福德。「欲高升」的意思,是指追求名位要高人一等。「羅盜網」的意思,是指成就惡業。「無有出」的意思,是指不能跳脫輪迴,以致於苦報無窮。「何者」以下,解釋段落用意,(消文者按,原典作「何下微示其意」)就如前面引《大集經》準教簡人。消文者按,如p. 160〈三寶物〉中所示。

三、勸修

有心懷道者」以下,勸修分二:初、召後人,二、遮後妄。今初

初、召後人

初句「有心懷道者,細讀附事,深思乃知」,感召後進有心懷道者。「細讀」的意思是結勸懷道者尋伺教理,「附事」的意思是以教理觀照對境,「深思」的意思是以對境觀照自心,「乃知」的意思是自省內心行相。

所以《善見論》當中說:「戒律最好要從嚴守護。這第二條重戒(按,指盜戒),事相不容易了解,不得不厭其煩地解釋。其中的義理細節,你們應當好好思惟。 論文都這樣說。那麼,對境的時候,還能不勤勉努力嗎?」

二、遮後妄

猶恐不肖」以下,遮後人恐繁之妄念,並且表示言猶未盡,僅止於略述。

持犯別相性罪犯相結示科判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