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明不犯盜戒五想

本文:p. 174LL01

第三項 不犯

《事鈔》云:「三明不犯中。《四分》云。與想取,己有想,糞掃想,暫取想,親厚意者。皆無犯。 《律》中。具七法名親厚。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 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善親友。準此量之。」  《資持》釋云:「不犯中。引五想。皆謂無盜心也。與想者意謂他與也。己有者謂非他物也。糞掃者謂無主也。暫取者即持還也。親厚者無彼此也。 《律》別釋第五。七法中。一竭力代勞,為之不厭。二己所重物,與之不吝。三極相違惱,了無所恨。四吐露私心,而無所隱。五掩惡揚善,恐傷外望。六囚繫患難,多方拯濟。七貴賤貧富,終始一如。 如是下結顯。故知誠實方入開位,自餘濫託皆陷刑名。」  《行宗》云:「不犯中五,前三約心明開,後二就事明開。」

消文:

盜戒分三之三:第三項 不犯。不違犯盜戒的情形.

律祖在《事鈔》中說明不違犯盜戒的情形,如下

三、不犯

《四分律》說:「認為是物主給的而取、認為是自己的而取、認為是沒有人要的而取、認為只是暫時借用一下而取、認為與物主非常親近而取,以上五種情形都不犯盜戒。

《四分律》中關於親厚想,定義必須具足七種條件:一、遇到困難雙方都願意幫忙;二、很難捨與的雙方都能捨與;三、很難忍耐的雙方都能忍耐;四、心中的秘密雙方都願意互相告知;五、必須互相隱藏的雙方都能幫忙隱藏;六、遭受苦難時雙方都不捨棄對方;七、對方貧賤時不會輕視對方。

以上所說的七種條件,彼此都能做到的話,才能稱作親厚意。根據這七種條件去衡量。」

元照律師在《資持》析釋《事鈔》文,如下:

三、明不犯分三:初、引五想,二、別釋第五,三、結顯。今初

初、引五想

所引五想都是沒有盜取心。「與想」的意思是指物主給與的想法。「己有」的意思是指不是別人的物品。「糞掃」的意思是指沒人要的。「暫取」的意思是暫時持有,事後會歸還。「親厚」的意思是不分彼此。

二、別釋第五

《律》」以下,別釋第五,《四分律》特別解釋第五想。第五想親厚意必須具備七種條件:一、盡一切力量代勞,毫無厭煩。二、自己非常珍惜的物品,毫不吝嗇的捨與。三、極為不悅的遭遇,了無怨恨。四、吐露私心,而無所隱瞞。五、隱惡揚善,唯恐對方受到傷害。六、對方為苦難所困,想盡辦法拯救。七、無論貴賤貧富,始終如一地相待。

三、結顯

如是七法」以下,結顯。所以,應當了知誠實才得開許為不犯,自己輕率託辭,都墮罪名。

元照律師在《行宗》中摘要解釋如下:

不犯的五想當中,前三想是從心說明開許不犯盜戒,後二想是就事說明開許不犯。

持犯別相性罪不犯科判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