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明隨行亦名隨戒之理

本文:p. 69L07
《業疏》云:「問:無作名者,可是戒收。隨作乃是後時緣護,但應名善,何得名戒? 答:戒是警心,始終緣具。願行成就,方名圓德。 要從始心及終行副皆符戒禁,順成受故。不名獨善,由境周統也。」  《濟緣》釋云:「問中。意以受作可名為戒,隨作但名為善。此難受作不專戒名。 答中二:初通示戒義。始終之言通收二作及二無作,無非警心。該周法界,不容少闕,故號圓德。 要下正通來問。始心謂受作,及終行副即隨作。順受故名戒,境周故非善。」
消文:
律祖以問答方式在《業疏》中說明隨行又稱為隨戒的理由。
問:無作業性是戒所攝,可以稱為戒善,但是隨戒的作戒業性,是在得戒後,獲得戒體時,隨緣而起保護作用,只應該稱為善行,怎麼能夠稱為戒善呢?
答:戒善的作用是警戒不造惡的心,始終隨緣具足而起保護作用。願行相互依賴而成就,才能稱為圓滿受隨功德。
因為隨戒的作戒業性是隨順戒體而生的緣故,所以受隨的作戒業性必須受戒的作戒業性及隨戒的作戒業性都符合宗規之戒律禁制。由於隨戒所緣周遍統攝法界情非情境,所以不應該只稱為善行。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析《業疏》文如下:
問句中的意思,認為以受戒的作戒業性為戒所攝,所以可稱為戒善,但是隨戒的作戒業性是隨受戒而起,只能稱為善行。這種問難間接認為受戒的作戒業性也不能稱為戒善。
答句中分二:初通示戒義,二正通來問。今初
初、通示戒義
第一段「戒是警心」以下,總說戒的意義是警戒不造惡的心。「始終」的意思,是指包含受隨二戒的兩種作戒與兩種無作戒,都是具有警戒不造惡心的意義。應該周遍法界情非情境,不容許有任何遺漏,所以稱作圓滿受隨功德。
二、正通來問
第二段「要從始心」以下,正式回答問難內容。「始心」的意思是指受戒時的作戒業性,「終行副」的意思是指隨戒時的作戒業性。這二作戒業性都隨順受隨的二無作業性,所以都可稱為戒善。又因為所緣境周遍法界情非情境,所以不只是善行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