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明別釋汙家

本文:p. 231L03

第三節 示汙家

《事鈔》云:比丘凡有所求,若以種種信施物,為三寶自身乃至一切,而與大臣及道俗等,皆名汙家。 由以信施物與白衣故,即破前人平等好心。於得物者,歡喜愛樂。不得物者,縱使賢善,無愛敬心,失他前人深厚福田。 又倒亂佛法故,凡在家俗人,常於三寶求清淨福,割損肉血以種善根。今出家人,反持信物贈遺白衣,俗人反於出家人所,生希望心。 又若以少物贈遺白衣,因此起七寶塔,造立精舍,乃至四事,滿閻浮提一切聖眾,亦不如靜坐清淨持戒,即是供養真實法身。」  《資持》釋云:「凡所求者總收多事,不問公私善惡,皆不許之。 縱賢善者據比丘言之。

消文:

科判受僧食物分三之三:第三節 示汙家:說明汙家。

律祖在《事鈔》中別釋汙家,如下:

比丘凡有所要求,如果以信眾布施的種種施物,為了三寶自身,乃至一切目的,而施與大臣及出家眾、在家眾等,都稱為汙家。

由於以信眾布施的施物給與在家眾,就等於破壞了先前布施者的平等好心。對於得到施物的人來說,歡喜愛樂。對於沒有得到施物的在家人來說,縱使眼前是賢善的比丘,也不會有愛敬心,以致於失去他眼前這位出家人的深厚福田。

又於顛倒破壞佛法,在家人常常向三寶希求清淨福德,為了種善根,不惜割損肉血。而現今出家人,反持而以信眾布施的施物贈與在家人,只為了使在家人對出家人,生起希望心。

此外,如果以信眾布施的少許施物贈與在家人,因此起七寶塔,建造精舍,乃至於以衣服、飲食、臥具及醫藥等,供養滿贍部洲的一切聖眾,也不如靜坐和清淨持戒,因為這才是供養真實法身。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事鈔》文,如下:

凡有所求」的意思,是泛指所有事物,不問公私善惡,都不許施與在家眾。「縱使賢善」的意思,是指眼前的比丘而言。

消文者按,《事鈔》原典科判如下:

科判別釋汙家分五:初、廢亂正業,二、破平等心,三、倒亂佛法,四、營福無益,五、有緣開與。今初

初、廢亂正業

比丘凡有所求」以下。《略編》未錄「何以故。凡出家人。無為無欲清淨自守。以修道為心。若為俗人信使往來。廢亂正業。非出離故。

二、破平等心

由以信施物與白衣」以下。

三、倒亂佛法

又倒亂佛法」以下。

四、營福無益

又若以少物」以下。

五、有緣開與

若有強力」以下。此科《略編》未錄「若有強力。能破塔壞像。於僧有折損者。得以塔物僧物隨時消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