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資持析釋三觀

本文:p. 246LL03

《資持》續云:「然行位有三,觀境唯一,所謂事也。見理有二,前二性相雖殊,皆以空為理也,後一以心為理。前二為權,後一是實。然出家超世,通學三乘。今依業疏,準開會意,專指佛乘為出家本矣。 性空中,初中標位。次句示行。觀即能觀智,事即所觀境。下二句見理。以我人善惡,性本自無,緣會故生,緣散即滅,生滅滅處,名為空理,即是二乘所至之極。 次小菩薩中,位行理三,同上分之。 三大菩薩中,初句標位。次句明理。觀法唯心,即事顯理故。下句示行。以一切諸法,本唯一識,一識之外,更無別法。無始妄動,橫計心境,有彼有此,內外差別。窮此差別,皆是意思,妄起取著,由取著故,妄構名言。是故智者欲觀唯識,必以意言為所觀境。由此意言皆一識故。是則不離思議了非思議,即於差別達無差別。故下引證

消文: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進一步析釋《事鈔》所論三觀,如下:

然而行聖道行,許多經論中都有提到(例如性空觀出自成實論宗阿含等經;相空觀出自中觀等論、多宗般若;唯識觀出自攝大乘論),主要分為小乘人行、小菩薩行和大菩薩行等三位。但是觀境只有一位,也就是觀事。見理有二,即空理、心理。性空觀和相空觀二者雖然相去懸殊,但都是以空為理。唯識觀則以心為理。如果以權實分,則性空觀和相空觀為權,唯識觀是實。然而出家的目的,在於超脫煩惱塵垢,所以三觀共聖道行。現在依據《業疏》的意旨,主要在於開除三乘之方便教,而會入真實之一乘教法。是故專指一佛乘為出家之本。

科判列示三位分三:初、小乘人行,二、小菩薩行,三、大菩薩行。今初

初、小乘人行

科判性空觀中分三:初、標位,二、示行,三、見理。今初

初、標位

初句「一者小乘人行」是標位。

二、示行

次句「觀事生滅」是示行。觀即能觀智,事即所觀境。

三、見理

下二句「知無我人,善惡等性」是見理。因為我人善惡,本無自性,是因緣和合而生,緣散即滅,生滅滅處,名為空理,也就是二乘行者的最終成就。

二、小菩薩行

標位、示行和見理等的分法,同上。也就是:

科判相空觀中分三:初、標位,二、示行,三、見理。今初

初、標位

初句「二小菩薩行」是標位。

二、示行

次句「觀事是空」是示行。觀即能觀智,事即所觀境。

三、見理

下二句「知無我人,善惡等相」是見理。因為我人善惡,見相如幻,當相即空。

三、大菩薩

科判唯識觀中分三:初、標位,二、明理,三、示行。今初

初、標位

初句「三大菩薩行」是標位。

二、明理

次句「觀事是心」,明理。觀法唯心,所以觀境所顯示的即是心理。

三、示行

下句「意言分別」是示行。因為一切諸法,根本只有一識,一識之外,沒有別的法。由於無始以來妄念擾動,錯誤計執心境,而有彼此、內外之差別。這一切的差別,都是意識所思,妄念生起而取相執著。因為取相執著,於是依相假立名字言說。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要觀行唯識,必須以意言為所觀境。因為意所思者都只有一識。於是,不離思議而了別不思議,就能從差別中通達無差別。

最後,「《攝論》」以下,引證,引《攝大乘論》證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