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重新勸誡莫著財色名見

本文:p. 241L08

《業疏》續云:「道行何耶?一切無染者是也。 良由眾生無始封著,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因之起染,纏縛有獄。 故世鈍者多著財色,少有利者多貪名見。四科束之,尠不收盡。 終歸死去,何事迷乎!  《濟緣》釋云:「示所修行相二:示道行。以偈文未顯,故特徵示,用開心路。一切之言通收善惡塵境,染惡則增業,染善則成障。能於日用所行、所學,觸境無染,無染之智即是般若,背塵合覺,絕縛入道,必始於此。深可體究,慎勿誦文。 良下反釋所以又三:初示染本。封著是貪愛,此彼得失即分別。由斯二種輪迴不息,能離此者即名道行,非別有道,故下云道在虛通達累為本是也。 故下,次舉世情。財收八穢,色乃荒婬,名謂虛聲,見即妄執。上二常流所著故為鈍,下二學者所求故為利。此且一往分之,然有具四,或復互輕,不必一定。尠猶無也。 終下,重誡。凡在同徒,用斯自照,有一於是,未脫輪迴。積財荒色,諍見沽名,跡混世塵,不思出要,形出心沒,何所利乎!

形出心沒者,《業疏》云:雖形附道而心沉世也。

消文:

律祖在《業疏》中接著說:「佛道的修行是什麼呢?也就是完全沒有染汙的意思。消文者按,這裡指內心毫無妄念,沒有染著一切善惡法的意思。

根本原因在於眾生無始劫以來,貪著五欲,而起分別心。由於無始劫以來的貪著,以致於生起染汙心,而沉淪三有牢獄,不能出離。所以說,世間鈍根的人,多數貪著財色,稍微有點利根的人,又多貪著名聞知見。以這四科總括來說,全部都收攝無餘。人生在世終歸死去,還有什麼事,值得我們放不下的呢!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析釋《業疏》文,如下:

三、示所修行相

科判引誡勸修分三之三:示所修行相,顯示修行聖道的行相,又分二:初、示道行,二、反釋所以。今初

初、示道行

顯示聖道之修行。因為《大智度論》的偈文中,並沒有明顯談到修行行相,所以在這裡特別凸顯所修行相。「一切」的意思,涵蓋所有善惡對境,染著惡法則增長惡業,染著善法則成為修道障礙。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行、所學,對境時全無染著,無染汙的智慧就是般若。遠離塵勞,契合菩提,斷絕繫縛,志求解脫。千萬不要只是唸誦文字而己,必須從仔細考察研究下手。

二、反釋所以

良由眾生」以下,反釋所以,反過來解釋原因。又分三:初、示染本,二、舉世情,三、重誡。今初

初、示染本

顯示染著的根本。「封著」是貪愛的意思。「是此、是彼、是得、是失」指的就是分別心。無始以來,眾生由於見思惑和無明惑二種原因,以致於在六道輪迴不息,能夠解脫輪迴的修行,就稱作「道行」,並非有別的修行方便,所以後面提到「道在虛通達累為本」。消文者按,所謂「修道」,乃在於通達實相(虛通者道之體),了解緣起的道用(達累者道之用)Ref. p. 244LL03

二、舉世情

故世鈍者」以下,舉世情,舉出世俗之情。「」含藏八種不合戒律的行為(八穢);「」指女色而言,意謂荒婬;「」指名利而言,意謂虛而不實的名聲;「」指邪見,意謂無始妄習執見。消文者按,八穢者,置買田宅、種植根栽、貯聚穀粟、畜養奴婢、畜養群畜、藏積金銀錢寶、藏積象牙刻鏤等物、藏積銅鐵釜鑊以自燒煮。

上二科指「財色」,無始劫以來,常時流轉三界,為世間財寶色欲所著,故名為鈍使;下二科指「名見」,因學者於理起惑而有所求,故名為利使。這是一向的劃分法,然而也有總合為一科,或者有依相互間的輕重區分,不必限定哪種分法。「」,同鮮,少到幾乎沒有的意思。

三、重誡

終歸死去」以下,重誡,重新勸誡。凡是同修都要用這個方式自我觀照,只要在四科當中,有一科未除,就是沒有脫離輪迴。積聚財富耽著女色,諍論見解沽名釣譽,混跡世俗欲塵,不曾思惟出離生死之要道,身形出家內心卻沒出家,這樣有什麼利益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