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24L05
《事鈔》云:「如是隨機廣略,令其悟解。若不知者,心則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 《薩婆多》云:『若淳重心則發無教,輕則不發。豈可虛濫,理當殷重。』」 《資持》釋云:「隨機者,須觀利鈍所宜廣略,《大論》示導取解為期。浮謂不重,昧即不明。 《薩》下,引示得否,由心重輕。誡令策進,必使開解。」 《資持》云:「重輕二心難顯其相。非謂徒然懇惻而已,要在見境明白,上品要誓,方名增上重心。」
消文:
律祖在《事鈔》說:「這樣隨著受戒者的根機,以廣略不同的方式宣說,使得受戒者了解教理。如果受戒者不知道前面所說的教理,他的心就會顯得輕浮不殷重而無法了解教理。雖然受了戒,卻得不到戒體,以致於自他都徒勞無功。
所以《薩婆多論》當中說:『如果以淳淨殷重的心受戒,就能發起無作戒體,如果受戒的心是輕浮的,就發不起無作戒體。怎麼可以虛浮輕率呢?一定要非常慎重。』」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事鈔》所說的內容。
「隨機廣略」的意思,是說必須觀察受戒者的根機,配合利根或鈍根而作適宜的廣略宣說,引《大智度論》開示引導,目的是為了要讓受戒者了解。T25 No. 1509《大智度》卷第五〈初品中菩薩功德釋論第十〉:「知一切眾生欲解脫因緣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浮」的意思就是不重,「昧」的意思就是不明。
《薩婆多論》以下所引的內容,就是要顯示得不得到戒體,全賴受戒者的心是殷重還是輕浮而定。
「豈可虛濫」是教誡受戒者應當勵力精進,務必使受戒者悟解。」
元照律師特別在《資持》中說明:「殷重或輕浮的心,很難顯現出來。不是說單單誠懇地懺悔就夠了,一定要明白情非情境是發起無作戒體的順緣,才能發起上品的誓願,這樣才能稱為自己有希求上品戒體的殷重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