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18L09
《事鈔》云:「《智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得作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即發善法。 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資持》釋云:「一具儀。二對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稱己名也。盡形壽者,述所期也。歸三寶者,是所投也。言發善者,明非戒也。 後三結者,重更囑累,不令忘失也。」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引《大智度論》說明三歸依的作法。
《大智度論》中說:在歸依師出家五眾都可為歸依師前,互跪《歸敬儀》云:「言互跪者,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此誦有所啟請、悔過、授受之儀也,佛法順右。」合掌。然後歸依師應當帶著受歸依者唸誦:我某某人誦出自己名字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唸誦三遍後就發起善法種子感三歸依體。
其次歸依師帶著受歸依者結誦:我某某誦出自己名字盡形壽歸依佛竟、盡形壽歸依法竟、盡形壽歸依僧竟。唸誦三遍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說:「受三歸依時,儀軌應具備三條件:一、具威儀,也就是『互跪合掌』。二、對境,也就是『在比丘前』。三、作法,也就是『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及次『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當中的『某甲』就是要稱呼自己的名字。『盡形壽』就是要明白歸依的期限,也就是今後直至形盡或壽盡。『歸三寶』是說明歸投依靠的對境。『發善』是明白表示這不是受戒儀式,而是三歸依的儀式。
『後三結』的目的是再次叮嚀,不要忘了自己已受三歸依。」
消文者按,《大智度論》文中作「長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