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業疏引多論宣說三歸依之體性

本文:p. 18LL04
《業疏》云:「《多論》曰:言三歸者以何為性? 有論者言:教無教性。此就所發教之業,從體明性故。若淳重心,有無教也。 無教者,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辦,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教。 今時經論多云無作,義例同也。」 《濟緣》釋云:「引問中。性即是體。 解中三,初正定體。教無教性。彼論續云:受三歸時胡跪合掌身也口說三歸口也是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無教。此就等者,疏家斷也。教為能發,由教發得無教,故云所發教之業,即以無教為性也。 無教者下,二釋名。一發,謂初念。續現,即第二念。教猶使也,謂非教使之然,任運自然酬因感報故也。 今下,三會異。即《善生》《成論》《雜心》等也。」
消文:
律祖在《業疏》中引《薩婆多論》宣說三歸依的體性是什麼。
《薩婆多論》說:「三歸依的體性是什麼呢?
有些論述指出,三歸依的體性有教、無教兩種。如果依作法時互跪合掌、三說與三結來說,那樣所發善法即是教的業體,這是從業體來說明體性。如果以濃厚殷重的心來受三歸依,能任運發起善法,即是無教的業體。消文者按,指任運的無作戒體。
所謂『無教』,是說如前作法於發教的業體第一念後,業體繼續現起,而且完全不假外緣便能成辦,也不須假由授歸依的比丘教導指示,就能生起作用,也就是這種體性可以任運生起,成就來世果報,所以稱『無教』。
現在大部分的經論都改稱『無作』,它們的意義和事例都是相同的。」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析釋前引文句
第一句是所引《薩婆多論》所提的問題,當中所問的「性」是指體性。實際上就是戒體。
《薩婆多論》提問之後所作的解答分三:初、正定體,二釋名,三、會異。今初
初、正定體
首先正式定位戒體分為教性與無教性。《薩婆多論》繼續解釋說:當受三歸依時,「胡跪合掌」是身教、「口說三歸」是口教、這是生起身口教,也就是作戒體。如果以濃厚殷重心受三歸依,這是生起身口無教,也就是無作戒體。
以上是與《薩婆多論》相同觀點的注疏家所作的論斷。
身口教能發業體(即作戒體),由身口教所發而感得任運生起的無教業體(即無作戒體)。所以說所發的業體,即以無教為體性。
二、釋名
「無教者」以下,是解釋名相:「一發」的意思是指生戒體的第一念。「續現」是指第二念業體繼續現起。業體續現好像由身口教驅使的,但是事實上並非由身口教所驅使,而是不假於教,任運自然由因感果。
三、會異
「今時經論」以下,是會異,即綜合三種不同名相。其中的「經論」是指《善生經》《成實論》、和《雜心論》等。也就是指諸經論分別採用了三種不同名相說明戒體,但是所敘述的意義是相同的。
消文者按,指教無教、作無作、和表無表。又《雜心論》《雜阿毘曇心論》之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