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依薩婆多論釋別解脫戒殊勝之理

本文:p. 11L10
《事鈔》云:「《婆論》云:木叉戒,佛在世有,希現故勝;禪無漏戒,一切時有。 二木叉通情非情,寬故言勝;餘二局情,狹故不如。 三木叉從慈心發故勝,能為佛道作因。 四木叉戒者被及七眾。紹續三乘、三寶、三道,住持功強餘二無能故劣。 五木叉戒者,唯佛弟子有;餘禪戒者,外道亦有。」
《資持》釋云:「《多論》五種:初時、二境、三心、四功、五人。 初時希常者,以木叉須佛出世,制方有故;餘二縱非佛出,亦有得定證道之者,故常有也。 二境中。木叉遮性通禁;餘二但止性惡。 三約心者,慈即大心,故是佛因。論云:禪無漏戒,不以慈心得,謂從智得。此專自利,即二乘心,劣可知也。 四明功有二:一攝生廣,被七眾故。二住持勝,紹續等故。住持中三種,並以紹續字貫之,初所乘法,二即所住境,三謂所成果。 五約人中,外道無無漏戒,故但舉禪戒耳,以彼亦得無色定故。」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引《薩婆多論》說明別解脫較餘二殊勝的道理。
一、波羅提木叉戒(即別解脫戒)只在佛世的時候才有,因為現在很稀有,所以顯得殊勝;而禪戒與無漏戒則一切時都有。消文者按,此因別解脫戒乃聲聞戒,故說「佛在世有」也。
二、別解脫戒通於有情與非情,因為防護範圍比較寬,所以說殊勝;其他兩種戒只局限於有情,因為防護範圍比較狹,所以不如別解脫戒。
三、別解脫戒是從慈心發起的,能作為成就佛道的因,所以說殊勝。
四、別解脫戒遍及在家出家七眾,能紹繼三乘、三寶、三道,並且使其興隆,所以住持的功力比較強,其他兩種戒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比較下劣。
五、別解脫戒只有佛弟子才有;而禪戒外道也有。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就《薩婆多論》所說的五種殊勝,分五方面加以解釋:一、時;二、境;三、心;四、功;五、人。
一、從時間稀有和常有差別來說,因為別解脫戒,必須有佛出世,制戒之後才有;而禪戒與無漏戒二者,即使沒有佛出世,也有得定或證道的行者,所以說這兩種戒常有。
二、從境差別來說,遮惡與性惡別解脫戒都禁止;但是禪戒與無漏戒只禁止性惡。
三、從心的差別來說,別解脫戒是從慈心就是大乘心,所以是成佛的正因。《薩婆多論》說:禪戒與無漏戒並不是以慈心證得,而是從修慧證得。這二者只求自利,不是大乘心,而是二乘心,其相對下劣可想而知。
四、從功能方面來說,別解脫戒的功能有兩種:一、攝受眾生廣泛,因為涵蓋了七眾。二、住持聖教殊勝,因為紹隆正法、續佛慧命等。住持聖教有三種,並且冠以「紹續」二字:一、紹續所乘之法,也就是紹續三乘;二、紹續安住的所緣境,也就是紹續三寶;三、紹續所成辦的果位,也就是紹續三道。
五、從修行的人來說,因為外道沒有無漏戒,所以《薩婆多論》只舉禪戒而已,因為外道也能成就無色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