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以《行宗》析釋《戒疏》明三寶義(下)

本文:p. 15L09
《行宗》釋云:「初約義略釋,上三句顯益。近遠二字,必對因果。二死者,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變易,唯佛永盡。希下一句結名。希世者,世間無故。獨達者,超諸有故。 故下次引文廣釋。今用四種三寶,對此六義。初義,通四。住持,無信不遇。化相,無緣不遇,舍衛三億可以明之。理體局聖,凡愚不遇。一體,二乘不遇。 第二義中,唯約理寶。《歸敬儀》云:『住持三寶,體是有為,具足漏染。』又云:『化相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載,但可追遠,用增翹敬。據後一體,在迷隨染。故此三種,皆無此義。』 第三喻中,六通在人,唯對化相。神境、他心、天眼、天耳、宿命、漏盡,六皆明徹,總號為通。毒謂苦惱。下云寶能現除貧苦,與此頗同。 第四通四。住持化相,能發信仰。理體一體,可以修證,皆是嚴身。 第五亦通四。餘三易解。住持佛法,雖是世物,莫不表示法身,功用無極。《歸敬儀》云:『金木石土體是非情,以造像故,敬毀之人自獲罪福。』故知此寶得名無上;法亦準同。剃染之僧為世福田,人天中勝。破戒惡行,猶過外俗,況餘持奉其勝可知。 第六唯局理寶。《歸敬儀》云:『此之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陵慢。一體雖常,然就迷邊隨緣流變。餘二無常,非所論矣。』八法者,《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違四順,能動物情,名為八風。』理寶人法,皆是出世無漏聖道,不為八法之所動故。」
消文:
元照律師在《行宗》中析《戒疏》說,首先大略解釋三寶的意義。
前三句「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顯示三寶如何饒益眾生。
文中的「近遠」二字,必須對應因果而說。意思是指不論在因地或果地都能饒益眾生。
二死的意思,一是分段生死,指三乘凡夫輪迴六道所共的生死。二是變易生死,指聲聞、緣覺、菩薩等聖者之生死。只有佛才永斷生死。
下一句「希世獨達,可重名寶。」結攝佛法僧名寶的理由。
希世的意思,指世間沒有的緣故。
獨達的意思,指超越三有的緣故。
下一句「故《寶性論》」以下,一一引寶性論》論文廣泛解釋。
在這裡元照律師以四種三寶對應寶性論》中的六種意義。
第一義是希有義,通用於四種三寶。住持三寶,沒有信心則遇不到。化相三寶,沒有殊勝因緣則遇不到。譬如舍衛城有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三億家不聞不見佛,由這個公案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理體三寶,只局限於聖者可遇,凡愚眾生則遇不到。一體三寶,二乘人則遇不到。
第二義是離垢義,只局限於理體三寶,其餘三種三寶沒有離垢義。
關於這點,在《歸敬儀》中特別說明如下
住持三寶,體性是因緣和合的有為法,具足有漏的染汙性。
化相三寶,體性是無常的,具有生住異滅四相遷流變化。釋尊入滅雖已超過千載,但是後人可以透過追懷而增長仰望恭敬之心。
最後的一體三寶,在迷惑中的眾生,只能隨順垢染沉浮生死。
因此,以上所說三種三寶,都沒有離垢義。
第三義是勢力義,以六神通唯有三乘聖者可得為喻,所以只對化相三寶而言。神境智證通、他心智證通、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宿住隨念智證通、漏盡智證通種神通徹,總為通。消文者按,外道只能得五通。其中「去毒」的毒是指苦惱的意思。《戒疏》還提到說「寶能現除貧苦這裡所說為相同。消文者按,又《戒疏》有說:「又寶有二能:一、現除貧苦者,顯戒現止業能感名利交免三塗之貧苦也。二、資成形命者,顯戒近獲人天,遠成五分,斯益既厚故求無厭。《略編》未錄。
第四義是莊嚴義,通於四種三寶。住持三寶和化相三寶,能令眾生生起信仰之心。理體三寶和一體三寶,可以讓眾生修行與證悟,都是莊嚴法身的作用。
第五義是最勝義,也通於四種三寶。除了住持三寶之外,其餘三種三寶容易理解。住持三寶當中的佛寶與法寶,雖然是世間的事物,但是都代表法身,它們的功用是沒有極限的。消文者按,此處「世間事物」指塑造佛像與製作經論的材料。
譬如《歸敬儀》當中所說:「金屬、木頭、石材、以及土泥等,雖然體性是非情,但是因為用來塑造佛像的緣故,尊敬或毀損佛像的人,自然獲得罪報或福報。」
因此知道佛寶名為無上;法寶名為無上的道理也一樣。
剃鬚髮、著壞色染衣的僧寶,是世人的福田,是人天當中最殊勝的。就算是破了戒犯下惡行的僧人,還是超勝過外道與俗眾,何況其他有持戒和行善的僧人,其殊勝可想而知。
第六義是不改義,只局限於理體三寶。
譬如《歸敬儀》當中說:「理體三寶常住於世,不受世法陵辱和輕慢。一體三寶雖然也常住,然而就迷痴的眾生方面來說,它是隨順因緣流轉變化的。其餘的化相三寶和住持三寶,兩者體性屬於無常,不是不改義這裡所談論的。」
不改義當中所談到的八法,是如《大智度論》當中所說:「衰利、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其中衰毀譏苦是四種違緣,而利譽稱樂是四種順緣,能挑動眾生的情染,所以名為八風。」
理體三寶當中的人(指佛與僧)和法,都是出世間的無漏聖道,所以八風吹不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