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疏》又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獨達,可重名寶。 故《寶性論》喻分六義。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漏。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毒,三寶六通難思。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諸有無上。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消文:
律祖在《戒疏》中說明佛法僧名為三寶的理由。
《戒疏》中說:「佛法僧三者,能夠饒益世間一切眾生。近的來說,拔濟眾生遠離三有苦海;遠的來說,清除分段與變易二種生死。世間稀有難得,唯獨佛法僧能令眾生到達涅槃彼岸,可說無比貴重,所以稱為寶。
因此,律祖引《寶性論》以譬喻方式,分六種意義解釋三寶。
一、希有義:世間珍寶是貧窮者所欠缺的;譬喻稀有的三寶是薄德少福者遇不到的。
二、離垢義:世間珍寶體性沒有瑕疵汙穢;譬喻三寶諸漏已盡,無復煩惱。
三、勢力義:世間珍寶能清除貧困淨除苦惱;譬喻三寶有六神通不可思議。
四、莊嚴義:世間珍寶能莊嚴色身令具妙好威儀;譬喻三寶能莊嚴法身。
五、最勝義:世間珍寶是一切事物中最殊勝的;譬喻三寶是三有中至尊無上的。
六、不改義:世間珍寶耐鍊堪磨,質地不變;譬喻三寶以八風吹襲,如如不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