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疏》續云:「言性惡者。如十不善,體是違理,無論大聖制與不制,若作違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惡。 是故如來制戒防約。若不制者,業結三塗,不在人道,何能修善。 故因過制,從本惡以標名,禁性惡故名為性戒。」 《行宗》釋云:「初釋性義。性即是體。違理之惡從心而起,不由制有,故云無論等。 是下合戒義。初敘須制。 故下明立制。於本業上復增制罪,故云因制。應知性戒之言,即業制雙舉也。」
消文:
《戒疏》接下來解釋科判遮性分二之一:性惡。
這裡所謂的性惡,是指所造的業,譬如十不善業,它們的體性違背常理。或者,所造的業,不論佛陀是否制戒,只要造作了那些業,必定感得苦果,所以說「性惡」。因此,世尊為了防護和約制弟子而制戒。如果不制戒的話,弟子將造作墮三惡道的惡業。如果墮入三惡道而不在人道,要如何修善業呢?
世尊是因為弟子犯過而制戒,所以是根據所造業的自性是惡而標示戒名。又因為是為了禁制弟子造作自性惡的罪業,所以名為性戒。
元照律師在《行宗》當中解釋《戒疏》的「言性惡者。如十不善,體是違理,無論大聖制與不制,若作違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惡。」這一段話,說:「首先解釋『性惡』的意義,當中的『性』是指體性。違背常理的惡業,是從思心而起的,並不是因為世尊制戒才有的,所以說『無論大聖制與不制』等。」
「是下」指的是「是故如來制戒防約。若不制者,業結三塗,不在人道,何能修善。」這一段,它說明符合世尊制戒的意義。第一句「是故如來制戒防約」,是敘述必須制戒的理由。
「故下」指的是「故因過制,從本惡以標名,禁性惡故名為性戒。」這一段,它說明是因為弟子犯過才制戒。由於是在根本業之上,另外增立的遮罪,所以這裡才說「因過制」。
因此,必須了知「性戒」的內涵,是根本業的性戒和世尊制訂的遮戒,兩者都包含在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