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14LL05
第二項 顯相
《戒疏》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如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 二化相者: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演布諦教為法寶,拘鄰等五為僧寶。 三住持者:形像塔廟為佛寶,紙素所傳為法寶,戒法儀相為僧寶。 四一體者: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 《行宗》釋云:「他宗皆闕理寶,四位分別獨出今疏。 初明理寶。文出《多論》。五分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彰號。由慧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滅理,四諦滅諦涅槃。學無學者初果已去,同見真諦,名理和僧。然此理寶亦即同體,但望佛僧證理邊為別。故《多論》云: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相有差別,故分三寶。 化相中。三千者,所化之境。諦教即四諦,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又四諦統攝凡聖因果,大小教門,廣略異宜,無出此四。拘鄰,此云本際,即鹿苑中,初度五人。首曰拘鄰,即憍陳如也。二曰頞陛、三曰跋提、四曰十力迦葉、五曰摩訶拘利。 住持中。戒法是僧體,儀相即削染也。 一體中。如常論者,即指經論之宗。三相如後自委。」 《芝苑》云:「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
消文:
以下宣說翻邪三歸分六之二:第二項 顯相,主要介紹歸依境的種種相狀。
律祖在《戒疏》中說:「三寶可分為以下四種:
一、理體三寶:譬如以戒、定、慧、解脫、以及解脫知見等五種功德法成就的理體名為佛寶;滅諦的涅槃道理是法寶;現聲聞的有學、無學功德是僧寶。
二、化相三寶:譬如釋迦世尊成道之後,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佛寶;演說散布之四諦教法,名為法寶;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名為僧寶。消文者按,拘鄰即為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之一,阿若•憍陳如。阿若為名,憍陳如為姓,故一般都稱憍陳如。
三、住持三寶:佛涅槃後,世人供奉的塑像、畫像、舍利塔廟等,名為佛寶;以貝葉、紙張或絹帛等素材所傳的三藏,名為法寶;具戒如法修持,有威儀行相的出家眾,名為僧寶。
四、一體三寶:就如經論中平常所論述的,譬如《大乘義章》、《法華經玄義》、《華嚴經•孔目章》等。這裡只舉心的體性定義為三相:心的體為佛寶;相為法寶;用為僧寶。另外譬如《涅槃經》所說的三寶同一體性等,所以又名同體三寶。」
元照律師在《行宗》當中解釋說:「除了自宗的《戒疏》論述有四種三寶之外,他宗都沒有談到理體三寶。
首先說明理體三寶,理體三寶的說明文,出自《薩婆多論》。所謂的五分,是指戒、定、慧、解脫、以及解脫知見。戒定慧是從因地來給與名號,而解脫與解脫知見是從果地來彰顯名號。
由慧而斷惑煩惱,斷惑而無煩惱之境界,稱名為解脫。
跳出纏縛而破所知障,並且反過來觀照自心,稱名解脫知見。
所謂滅理,是指四諦中的滅諦涅槃道理。
所謂學、無學,是指證得初果以上,都見到無自性的真如實相,也就是同破見惑思惑,同證無為之理的僧寶。
然而理體三寶也就是同體三寶,只是從佛與僧證得滅諦道理之差別而分。
因此《薩婆多論》說:佛也是法,法也是佛;僧也是法,雖然都是同體之一法,但是相有差別,所以分三寶。
其次說明化相三寶。所謂三千,是指佛陀教化的境界。消文者按,即三千大千世界。
所謂諦教,也就是四諦,佛陀所說法門,雖然有八萬四千之多,然而是以出定後為五比丘所說的四諦作為代表。
此外,四諦統攝凡聖、因果,大小二乘,法門的廣略雖有差異,但是教義上都不出此四諦。
拘鄰,華言本際,也就是佛成道後,在鹿野苑中,最初所度的五位比丘當中的第一人,名叫拘鄰,也就是憍陳如。第二位叫頞陛、第三位叫跋提、第四位叫十力迦葉、第五位叫摩訶拘利。
第三說明住持三寶。當中所說的戒法,是指僧體,儀相是指威儀行相,特別是指剃髮鬚、著壞色染衣的意思。
第四說明一體三寶。所謂如常論的意思,是指經論平常的主張。「三相」如後段之《涅槃經》中所說自明。
元照律師又在《芝苑遺編補遺》(又作《芝園集補續》)中補充說明:「眾生雖然由妄念所執,但是依然具備不造作的真如本性,這就是一體三寶。諸佛的果德是清淨無染,這就是理體三寶。應機宣說有利的見解,啟迪無明愚痴的黎庶,這就是化相三寶。教法有僧伽弘傳而嘉裕後世,並且綿延不絕,這就是住持三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