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13L08
《業疏》云:「何以然乎?故薩婆多云:三歸五戒乃至別脫,由佛出故開立此法。 但輪王、梵王說世間法,惠利眾生,故十善四弘劫初便有。未能清昇,超越世境。 法王出世,不為世善。要斷煩惱,遠出界繫。故明戒善,令依具修定慧等行,集生有本,此其意也。 故律云:為調三毒令盡故,制增戒學也。」 《濟緣》釋云:「初句徵上。直顯之意。故下引文。以示歸戒功勝,不可隱略。論文初舉歸戒所出。文略十戒,故云乃至。別脫即具戒也。 但下比校優劣,初明世教之劣。輪王是人主,十善化人。梵王是天主,以四弘化人,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待佛出,故劫初即有。報在人天,故未超世教。 法王下,次明歸戒之勝。莫非斷集脫苦,修道證滅也。 四分三毒盡,集因斷也。」
歸戒儀軌中分為三節┬一、翻邪三歸
├二、五戒
└三、八戒
消文:
律祖在《業疏》中引《薩婆多論》宣說釋尊制歸戒的目的。
為什麼要分三歸、五戒和八戒呢?根據《薩婆多論》說:「三歸依、五戒、乃至別解脫戒,是因為佛出世的緣故,所以開立了這部歸戒法。
但是轉輪聖王、大梵天王也宣說世間法,饒益眾生,所以十善戒與四無量心在劫初的時候就有了。但是以十善戒與四無量心並不能出離幽暗而獲得清昇之樂,也不能跳脫世間之苦。
佛出世不只是為了制立世間善法,而是要幫助眾生斷除一切煩惱,遠離三界繫縛。所以宣說戒法和善法,令眾生能依戒法而具足定慧等因位之修行,當知集業的根本乃是煩惱,這正是釋尊制戒的用意。所以律文中說,為了要調伏三毒,使其淨除,因此制定增上戒學。」消文者按,即助眾生盡斷煩惱。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析釋《業疏》這段文字。
原《業疏》首句「何以然乎?」,是為了徵顯上一段俗法所說,所以引《薩婆多論》顯示歸戒功德殊勝,不可忽略。文中沒有提到十戒,所以說「乃至」。論文第一句「三歸五戒乃至別脫,由佛出故開立此法」,舉出三歸依、五戒乃至別解脫戒,皆由佛出世所制。其中的別解脫戒是指具足戒。
下兩句是比較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優劣。前一句「但輪王、梵王說世間法,惠利眾生,故十善四弘劫初便有。未能清昇,超越世境」,是說明世問法之劣。輪王是人間的主宰,以十善法教化世人。梵王是天人的主宰,以四無量心教化天人,文中的四弘是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十善與四弘不待佛出世,所以在劫初就有了。這兩者的果報都在人天,所以是沒有超出世間的教法。
後一句「法王下,次明歸戒之勝。莫非斷集脫苦,修道證滅」,是說明三歸依、五戒乃至別解脫戒之勝。目的是要斷除世間的苦因——集諦,解脫世間的苦果——苦諦,修習出離的因——道諦,證得出世的果——滅諦。
《四分律》中說三毒盡,是指苦因——集諦斷除。
科判第二章歸戒儀軌分三節:
第一節 翻邪三歸
第二節 五戒
第三節 八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