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明圓教宗之隨行

本文:p. 85L02
《資持》云:「圓修者。既知受體,當發心時,為成三聚。故於隨行,隨持一戒,禁惡不起,即攝律儀。用智觀察,即攝善法。無非將護,即攝眾生。因成三行,果獲三佛,由受起隨,從因至果。故《業疏》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等。又云: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又云:既知此意,當護如命、如浮囊。略提大綱,餘廣如彼。咨爾後學,微細研詳。 且五濁深纏,四蛇未脫。與鬼畜而同處,為苦惱之交煎,豈得不念清昇,坐守塗炭。縱有修奉,不得其門,徒務勤劬,終無所詣。若乃盡無窮之生死,截無邊之業非,破無始之昏惑,證無上之法身者,唯戒一門最為要術。諸佛稱歎遍在群經,諸祖弘持盛於前代。當須深信,勿自遲疑。固當以受體為雙眸,以隨行為兩足,受隨相副,雖萬行而可成;目足更資,雖千里而必至。自非同道,夫復何言。悲夫!」
消文:
消文者按,要把握這段內涵,略義可參閱戒法門中的略辨教體。詳解則閱戒體門圓教宗。又《資持記》中之科判,業疏三宗分三:初明有宗當分小教;二明本宗成論過分小乘;三圓教。後釋圓教中分二:初示圓體;二明圓修。以下即圓教分二之二:明圓修的內容。
二、明圓修
既然知道(圓教宗主張的)受體(乃是識藏薰種),在發心受戒時,就是為了成就三聚淨戒的隨行。因此,在隨行時,只要持任何一戒,都能禁止惡業生起,這就是攝律儀戒。藉由智慧觀察,就是攝善法戒。攝律儀與攝善法不外乎是要保護眾生,這就是攝眾生戒。如此在因位上成就了三聚淨戒的隨行,在果位上就能獲得法報化三身佛。這就說明了由受體生起隨行,從因行到達究竟聖果。所以律祖在《業疏》中說:「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等。」消文者按,參閱pp. 57-60又說:「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消文者按,參閱pp. 62-63又說:「既知此意,當護如命、如浮囊。」消文者按,參閱p. 61
以上略提三聚淨戒的大綱,其餘詳細內涵,請參閱前面所列各頁段落文義。在此勉勵諸位後學者,即使再微細的教法,都應該詳細研閱。消文者按,文中「咨」字,是語首助詞,表感歎之意。
況且生在五濁惡世,被種種煩惱緊緊纏縛,又四大所生身尚未解脫,仍與鬼畜等同在六道輪迴,受身苦心惱交相煎熬,怎可不思惟清淨昇華,而還坐守困境呢?消文者按,文中「四蛇」者,乃指地水火風四大種。如《大智度論》卷第十二〈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之餘〉中云:「四毒蛇者,四大。」又「清昇」者,指出離三界六道。又「塗炭」,比喻極端艱苦的困境,指輪迴之苦。
縱然有心修行奉持,但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徒勞無功,終究無法達成所追求的目標。如果想要盡絕無窮的生死輪迴之苦,截斷無邊的惡業過患,破除無始以來的昏愚煩惱,證得無上的法身,唯有修戒持戒是一門最為重要的方便。諸佛菩薩在許多經論中無不稱揚讚歎,歷代的許多祖師都積極弘傳與奉持。行者一定要深信,千萬不要自己猶豫不決。因此,應當以受體為雙眼,以隨行為兩足,受隨相資,雖有萬千法門,畢竟是可以成辦的;目足相互資助,目的地雖有千里之遠,必定能夠到達。倘若不同道的話,那就沒話可說了。可惜啊!」消文者按,文中「自非同道」是指若非深信之行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