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釋止持

本文:p. 90LL08
《事鈔》云:「先解二持。言止持者。 方便正念,護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諸惡,目之曰止。 止而無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 持由止成,號止持戒。如初篇之類。」  《資持》釋云:「初牒名。 方下釋義,初釋止義。方便者起對治也,正念者離邪染也。身口者且據七支,必通三業。 止而下釋持義。 持由下雙結。」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說:「先解釋二持。止持是什麼意思呢?止的意思就是能起對治、遠離邪染,守護本來所受的戒體,禁止並防護身口二門,使其不造作諸惡業。持的意思就是依止而不乖違戒體,使得戒體光明潔淨,隨順本來所受的戒體。持戒因為止惡而成辦,所以稱為止持戒。如初篇之類由初篇四戒,唯是止持,若二篇僧殘,通含止作,故今獨舉初篇也。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事鈔》文如下:
《事鈔》這段文大分二科:初解二持,次釋二犯。首先解釋二持,又分二科:初明止持,二明作持。首先說明止持,也就是現在的本文,分二科:初牒名,二釋義。解析如下:
初、牒名
首先牒抄名字,也就是第一句「先解二持。言止持者。
二、釋義
第二句「方便正念」以下解釋止持的意義。又分三科:初釋止義,二釋持義,三雙結。
初、釋止義
首先解釋止的意義,文中的「方便」是指生起對治的方法,當根門對境的時候,能夠生起對治染汙的種種方法。「正念」的意思是指能夠遠離邪執雜染。「身口」所涉雖然只是七支,但是義理實際必定通於身口意三業。消文者按,身口二業是思已業,由思發起,而思即是意業。所以說義理上通三業。
二、釋持義
第二科「止而無違」以下解釋持的意義。
三、雙結
第三科「持由止成」以下,結攝止與持而為「號止持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