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明開許捨戒之理

本文:p. 86LL05
《戒疏》云:「所以開者。凡夫退位,知何不為。帶戒犯非,業則難拔。 故開捨戒,往來無障。 即是大聖善達機緣,任物垂教,號法王也.」  《行宗》釋云:「初敘機劣。內凡以上不羸不捨,已前皆容有退,故云退位,即外凡也。 故下顯開意。往謂開捨,來謂再受。善惡兩通故云無障。 即下結歎權巧。王者得其自在,於法自在故稱法王。」
上來宗體篇中第三門戒行竟
消文:
律祖在《戒疏》中說明佛陀開許捨戒的意義如下:
為什麼開許捨戒呢?由於凡夫生起退心的時候,哪裡還知道什麼不該做呢?那時候如果帶戒造罪,這種惡業非常難拔除。
因此佛陀才開許捨戒,以例未來捨戒或受戒都沒有障礙。
這是佛陀善巧通達眾生的根機,隨順一切有情的修行因緣,配合事物的機緣而施設教化,因此稱為法王.
元照律師在《行宗》中析《戒疏》文如下:
初、敘機劣
第一段敘述眾生根機下劣,入見道位的行者,其戒體既不羸劣,也不會捨戒。但是在見道位之前的行者,都容易有退墮的可能,所以稱為退位,也就是外凡。消文者按,簡言之,「內凡」指見道位以上的行者,「外凡」指尚未見道的行者。
二、顯開意
第二段「故開捨戒,往來無障」,顯示佛陀開許捨戒的意義。「」的意思是指開許捨戒;「」的意思是指捨戒後再受戒。受戒或捨戒都開許,所以說「無障」。
三、結歎權巧
最後一段「即是大聖」以下,是結攝讚歎佛陀的善巧方便。「」的意思是指能夠完全自在,因為於法自在,所以稱為「法王」。
以上宗體篇第三門戒行已經圓滿究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