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正顯多宗二戒義

本文:p. 46L06
《事鈔》云:「二論不同。今依本宗約《成論》以釋。」  《資持》釋云:「二論即指《多》《成》。 然今《鈔》中依宗明體,指略多宗。恐後學至文壅滯,故須略示。《業疏》廣列六位分別,今但撮要引而示之。 初明二戒並是有為,非三無為。由假緣構造,四相所為故。此有為無為分別 三無為者,虛空擇滅非擇滅也。四相即生住異滅。 二諸有為法總為三聚,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心聚。二戒並色,非餘二聚。此有為中三聚分別 三色有十一,總括為三。一可見有對色即色塵也二不可見有對色五根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色。即法塵少分 法塵有二。一心法,謂諸心數法。二非心法,過去色法,無作即此色所收。 今作戒者,身作即初色,口作即第二色中聲塵。身口無作並第三色。此色聚中三色分別 四色中又有二,一本報色謂四大也二方便色謂運動造作。作戒非本報,是方便。無作非二色。此身口色中二色分別 五作戒是善色聲,非惡無記。無作戒體是善可知。此方便中三性分別 六作業始終皆得為戒,不同餘善。無作當體是戒,非此所論。此就善中唯約作戒始終分別 已上六位,顯示彼宗二戒俱色。作色即是色聲兩塵,無作色者法入中攝名為假色。」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說:「《薩婆多論》《成實論》對於二戒體的意義,有不同的主張。現在依業疏三宗的假名宗主張,採《成實論》來解釋戒體。」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
「二論」就是指《薩婆多論》《成實論》
然而現在《事鈔》中是依業疏三宗的假名宗說明戒體,所以要特別指出省略了多宗的主張。考慮到後進者對於文義的理解會遇到障礙,所以還是必須稍微提一下《業疏》中所列《薩婆多論》對於戒體的解釋。
律祖在《業疏》廣列了六類分別,在這裡只扼要摘出來簡單說明:
一、說明作無作二戒體都屬有為法,不是三無為法。因為此二戒體是假藉因緣和合構造,並且由生住異滅四相所為。此是從有為法、無為法分別說明。三無為法,指虛空、擇滅、非擇滅。四相即生住異滅。
二、有為法可分為三類:()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此二戒體都屬色法,不屬其餘二類。這是從有為法分為三類來分別。
三、色法可分為十一類,這十一類又可攝為三種:()可見有對色指色塵、()不可見有對色指根與聲香味觸四塵、()不可見無對色。指部分的法塵少分。 法塵分二:()心法,指心所法、()非心法,指過去色法,也就是無表色。無作戒體就屬於這個不可見無對色。 作戒時,身作就是屬於第一種可見有對色,口作就是第二種不可見有對色當中的聲塵。身口無作就是屬於第三種不可見無對色。這是從色法的三種色來分別。
四、色法又可分為二種:()本報色,指原有的果報身色,也就是四大。()方便色,指身口造作的顯現。作戒不是本報色,而是方便色。無作既不是本報色,也不是方便色。這是從身口色中的二色來分別。
五、作戒體是善色、善聲,既不是不善性,也不是無記性。無作戒體是善性,不言而喻。這是從方便色中的三性來分別。
六、既然二戒體始終都是善性,受得的戒都可以稱為戒善,與受戒前所行的其他善不同。無作當體即是戒善,但是並非這裡要討論的。這是就善中唯約作戒始終分別 
以上六類,顯示多宗的二種戒體都屬於色法。作戒體的色法就是善色、善聲兩塵,無作戒體的色法為法處所攝,是無表色,所以稱為假色。消文者按,假色是無表色之異名,由受戒所生,雖屬色法,然如香味而無形質,故相對於實色而名為假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