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56LL02
《業疏》續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若不勤察,微縱妄心,還熏本妄,更增深重。」 《濟緣》釋云:「二約隨行以明持犯中二,初明謹奉二,初句躡前受體。 故下正敘隨行三,初句明力。言有常者,運運不息,生生常住故。次句明能。言後習者,有其二別:一者習因徹至未來,二者習果即後三佛。今明起後,且據因論。起下諸句明用。能憶謂時中不忘,能持謂執守不失,能防謂塵緣不侵。由憶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無前無後,隨心動用,語該始終。熏本識者,此隨行中熏,通作無作。展轉有四:一對境差別;二起心前後;三來報相續;四入位階差。靜妄源者,語通因果,準下修顯,圓證三身,則究竟永盡,故云靜也。 若下次明慢犯二,上二句反上三用。微縱即瞥爾念。下二句反上戒熏。 問:熏有幾種?答:初受作戒熏,熏成無作。次則無作熏,熏起隨行。三則隨中作無作熏,還資本體。若論所熏,通熏心識。」
消文:
律祖在《業疏》中繼續說:「因為有第一念作戒體熏習心識,才能生起無作戒體,無作戒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辦,再由無作戒體熏習心識,輾轉不息。所以這種熏力能夠常存,並且持續牽引後念,成辦念念熏習的持戒功用,面對種種有過患的境界時,能憶念、能持守、能防護,起心動念恆常生起這三種功用,回頭返熏本藏識中的善種子。於是,這樣輾轉不息,能夠寂靜妄念的根源。如果不精勤明察,稍微放縱妄心,變成妄心返熏本妄,妄業就更加深重了。」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作如下析釋:
二、約隨行以明持犯
接著解釋圓教宗所受體分三之二:從隨行說明持犯。關於這點又分成兩段解釋:初明謹奉,二明慢犯。
初、明謹奉
首先說明謹慎奉行持戒,這裡又分成兩小段說明:初躡前受體,二正敘隨行。
初、躡前受體
第一小段指第一句「由有本種熏心」,這是緊接前文所受體分三之一:約圓義以示體相。
二、正敘隨行
第二小段正式詳細敘述隨行,也就是「故力有常」以下諸句。分三:初明力,二明能,三明用。
初、明力
首先說明無作戒體具有力的相狀,也就是第二小段的第一句「故力有常」。句中「有常」的意思,是指無作戒體的功用一發輾轉不息,念念相續。消文者按,功用指能憶、能持與能防。
二、明能
第二小段第二句「能牽後習」,說明無作戒體能令念念相續,生生不息。句中「後習」有兩種意思:一、熏習的因能貫徹至未來際;二、熏習的果就是接下來將談到的法身佛、報身佛及化身佛。現在說明生起「後習」,這裡只是根據因行而論。
三、明用
第二小段說明無作戒體的功用,也就是第三句「起功用故」以下諸句。第四、五句「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當中的「能憶」,也就是能憶念。意思說晝夜六時中,不忘失無作戒體;「能持」的意思,指能夠持守三門,不令犯戒;「能防」的意思,指夠防護六根,不受塵染。因為能憶念,所以能持守,因為能持守,所以能防護,達到一心三用的功能,而且這三種功用是同時生起,沒有前後。第六句「隨心動用」,意指起心動念任運生起,整句話含蓋從頭到尾。消文者按,「該」義為「具備,囊括,網羅」等。(參考教育部國語辭典)「始終」可謂從發心到成佛。
第七句「還熏本識」當中的「熏本識」,這裡指隨行中的熏習作用而言,熏習的境與作戒體、無作戒體相同。
第八句「如是展轉」當中的輾轉有四種意義:
一、對境差別:指熏習的對境隨三門造作而有差別。
二、起心前後:指能憶、能持、能防三種作用的生起,沒有前後差別。
三、來報相續:指來生感得的果報,是相續的。
四、入位階差:指究竟成辦的果位有差別。
第九句「能靜妄源」當中的「靜妄源」,意義上通於因果。根據以下所說義理修持,就能顯現本有自性,圓滿證得三身,最後定能究竟永盡無明煩惱,所以說「靜」。消文者按,意指「寂靜涅槃」,
二、明慢犯
接下來解釋圓教宗所受體分三之二約隨行以明持犯的第二段,「若不勤察,微縱妄心,還熏本妄,更增深重」,說明起慢心能令犯戒的道理,又分二小段說明:一反上三用,二反上戒熏。
一、反上三用:即前二句「若不勤察,微縱妄心」,說明與能憶、能持、能防三用相違的情形。句中「微縱」指剎那一念的放縱。
二、反上戒熏:即後二句「還熏本妄,更增深重」,說明慢心非但與熏善種子相違,甚至更熏妄心,加重妄業。
問:熏有幾種?
答:一、受戒時得作戒體而熏妄心,作戒謝落熏成無作戒體。二、無作戒體生起之後,返熏本藏識中的善種子,熏後生起隨行。三、隨行中,作戒體、無作戒體輾轉熏習,結果還資助本藏識自體。如果就所熏而言,則既熏妄心又熏本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