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總攝三宗戒體義

本文:p. 62LL01
《芝苑》又云:「所受法體,依羯磨疏三宗分別。 一者多宗。作無作戒二體俱色。身口方便相續善色聲,作戒體也。法入假色,無作體也。今祖師究體,乃謂善惡業性,天眼所見歷然可分,與中陰同,細微難知,異彼肉眼所見粗色,故云細色。 二者成宗。作與無作二體則異。身口業思,能造色心,作戒體也。非色非心,五義互求了不可得,無作體也。祖師考體,即心造業,熏習有用能起後習。心不可狀,假色以顯。所發業量異前作戒,與心與色兩不相應,強名二非以為戒體。 三約圓教宗明體。但以兩宗各隨所計,義說動靜,終非究竟。故跨取大乘圓成實義,點示彼體乃是梨耶藏識,隨緣流變,造成業種。能造六識即是作戒。作成之業梨耶所持即號無作,所蘊業因名善種子業雖心造,一成已後與餘識俱,性非對礙。復是四大所造體有損益,天眼所見善惡可分。是以如來隨機赴物,或說非色非心,或說為色。小機未達,計為色者不許空宗,執非色非心者斥他有部。如《涅槃》中皆由不解我意,故使諍計殊途。然今所宗,並以《涅槃》終窮之說,統會異端使歸一致,可謂體一化始終,裂後昆疑網。故業疏云: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如斯明訓,廣在彼文。 今人所受正當成實假宗,非色非心是其法體。約圓以通,即善種也。 然此所述,略知端緒。至於業理極為深細,自非積學良恐茫然。摸象紛紜於今眾矣。」
消文:
元照律師在《芝苑遺編》總攝三宗所主張的戒體義。
受戒者所領受的戒法體性,依《羯磨疏》三宗的主張,分別說明如下:
一、多宗(實法宗)
主張作戒體與無作戒體都屬於色法。於受戒時,依儀軌由身口造作的種種方便色,屬於相續的善色與善聲,即是作戒體。法處所攝假色(無表色)是無作戒體。律祖深究多宗主張之戒體,屬於善惡業性,天眼通所見歷然分明,情形與中陰身所見相同,由於無作戒體微細難知,不同於凡夫肉眼所見粗色,所以名為細色。 
二、成宗(假名宗)
主張作戒體與無作戒體不同。造作身口業的思心所,能造作色法與心法,是作戒體。非色非心是由色法與心法各自具有的五義相互求證,都得不到結果,所以主張無作體屬於非色非心。律祖考究無作戒體,就是思心所所造的業。此業體能還熏本心,而有防非止惡的力用,並且能生起後續的熏習。由於心沒有形狀,所以藉方便色來顯發戒體。所發的業量不同於前面的作戒體,因為與心與色都不相應,所以勉強稱呼非色非心,並作為戒體名稱。 
三、圓宗(圓教宗)
從圓教宗說明戒體。如果只以前面兩宗各自主張的義理說明作無作二戒體,畢竟不是戒體的究竟義。因此律祖兼取大乘圓滿成就諸法實性的究竟義,指出前二宗主張的戒體就是阿賴耶本藏識,隨攀緣外境而剎那剎那遷流變化,於是造成業種子(即無作戒體)。此業種子能造六識,即是圓教宗主張的作戒體。作戒體的體存入阿賴耶識(本藏識),即名無作戒體,蘊藏在本藏識的業因,名為善種子
業種子雖然是思心所造作的,一旦生成以後,便與其餘的識同時存在,它的體性不是色法。消文者按,對礙為色法之特性,兩種色法相互障礙,不能同時佔有同一空間,又稱質礙。
其次,由於業種子是四大所造,體性有善有惡,所以天眼能分明見到善惡果報。於是如來隨不同根機的眾生而說法,對某些眾生說戒體是非色非心法,對另外一些眾生則說是色法。小乘根機的眾生不了解如來的權宜方便,或者執著戒體為色法,而不許承許成實宗;或者執著戒體為非色非心法,而排斥實法宗。
佛陀在《涅槃經》中提到,這些都是由於他們不了解我隨宜方便說戒體的意義,以致於諍論不休,各有主張。
然而我們現在根據的圓教宗,同時引《法華》《涅槃》最究竟的義理,統合融會各種主張,而歸於一致,可以說如實體會一代化教究竟要義,撕破後進修習的疑惑網。所以《業疏》中說到:「今識前緣,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矣。(Ref. p. 61L03)像這樣明確的訓示,在《業疏》中有詳細記載。
現今修行人所受的戒,是依《成實論》建立的假名宗,非色非心是它的法體。從圓教宗來融會貫通,就是善種子。
然而這裡只是略略述說它的內涵。至於業性的義理是極為深細,自己若不積極經久用心學習,對於戒體的義理恐怕還是茫茫然。現在很多人都是瞎子摸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