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釋本宗主張同時生起之理

本文:p. 64LL02
《業疏》云:「今解一時,非先後起。 豈有作絕,無作方生。 由本登壇願心形限,即因成也。 至後剎那,二戒俱滿。故云作時具無作是也。」  《濟緣》釋云:「示今解中二,初約同時以通前三,初取前師。 豈下斥後師。 由下申所以二,初敘始生。願心形限即形俱也。 至下次明成就。後剎那即三法竟第一念也。二戒滿足即作戒與形俱無作也。」
消文:
律祖在《業疏》說:「現在來討論第一種解釋,也就是同時解,不是前後解。哪有作戒體謝落後無作戒體才生起來的道理。因為始登壇後,願心的期限是盡形壽,所以形俱無作只不過是因成未現罷了。到下一剎那的時候,作無作戒都圓滿了。所以說作時具無作。」消文者按,請參考p. 45的列表。表中可見在三法竟第一剎那時,作無作戒都圓滿,而其中無作戒是包含了作俱無作與形俱無作。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就《業疏》所說作如下析釋:
解釋「今解一時」之文可分二:初約同時,二約三時。消文者按,本段先解釋同時,下一則《業疏》續云解釋三時。
初、約同時
律祖採取初解的主張,也就是同時生起,並作了三點說明:一、取前師,也就是第一句「今解一時,非先後起」,顯示採取初解《薩婆多論》的主張。二、斥後師,也就是第二句「豈有作絕,無作方生」,顯示後解有偏差。三、申所以,也就是「由本登壇」以下的文中分二科解說採初解的理由:初敘始生,次明成就。
初、敘始生:也就是「願心形限,即因成也」這句話。消文者按,即p. 45列表中的始登壇後所示「形俱無作——因成未現[潛發]」。
二、明成就:也就是「至後剎那」以下的文。「後剎那」指三法竟第一剎那[初一念]。「二戒俱滿」指作戒與無作戒在第一念時都已經圓滿,而無作戒是包含作俱無作與形俱無作。消文者按,即p. 45列表中的三法竟第一剎那[初一念]所示「形俱無作——圓滿[示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