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58L07
《業疏》續云:「以妄覆真,妄緣憎愛,故有彼我,生死輪轉。 今返妄源,知生心起;不妄違惱,將護前生,是則名為攝眾生戒。 生通無量,心護亦爾。能熏藏本,為化身佛。隨彼心起,無往不應,猶如水月,任機大小。」 《濟緣》釋云:「三攝眾生戒二,初敘迷。憎愛即障,忘本來平等故。由有彼我分別,故受生死雜報。 今下顯悟二,初修因三,初二句開平等解。知生心起,亦唯識變。彼我同體,無高下故。次二句修平等行。將護之言,通含四弘誓、四等心、四攝行。是下二句結名。 生通下次感果三,初二句心境相應。次二句慈熏成果。次四句明隨緣起應。如水月者,水喻機感,月喻垂應,月不入水,水不溷月,隨器大小,波澄影現,慈善根力,感應難思。」
消文:
律祖在《業疏》中繼續說:「由於妄想分別蔽覆了真如自性,以致於虛妄攀緣而生起怨憎親愛,所以就有自他分別,結果流轉生死大海。
現在要翻轉妄想的根源,知道眾生皆是唯心所起;不虛妄違越所受而惱害眾生,立誓護助現前的眾生,這就稱攝眾生戒。
眾生無量無邊,誓願護助眾生的心量也如是無量無邊。能還熏本藏識,究竟成就為化身佛。隨眾生心念生起,隨緣赴感靡不周,就好像水中的月影,不論容器或大或小,都能呈現。」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析釋這段《業疏》。
三、攝眾生戒
第三小段解釋攝眾生戒分二部分說明:初敘迷,次顯悟。
一、敘迷
首先敘述未受戒前的迷惑相狀。「憎愛」指的是成就化身佛的障礙,因為忘失本來自性平等。由於有自他分別,所以感招流轉生死的種種果報。
二、顯悟
「今返妄源」以下,顯示持戒了悟的相狀,分二方面說明:初修因,次感果。
一、修因
首先說明所修的因行,分成三小節:初開平等解,次修平等行,三結句。
一、開平等解
「今返妄源,知生心起」,說明了知本來自性平等,並且了悟眾生心念生起,也只是意識所變。自他本來自性都同屬一體,沒有高下差別。
二、修平等行
「不妄違惱,將護前生」,其次說明所修的平等行。「將護」的意思,是指包含四弘誓、四等心、四攝行等。消文者按,四弘誓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等心即四無量心。四攝行即四攝法。
三、結名
「是則名為攝眾生戒」,總結所修因行名為攝眾生戒。
二、感果
「生通無量」以下解釋感果,分三小節:初心境相應,次慈熏成果,三明隨緣起應。
「生通無量,心護亦爾」二句是顯示心與境相應。「能熏藏本,為化身佛」二句是顯示以慈悲熏習本藏識的善種子,究竟成就化身佛的果位。「隨彼心起,無往不應,猶如水月,任機大小」四句說明成佛之後,能隨眾生心念生起應化身赴感靡不周。「如水月」,水比喻應機發出的心念,月比喻佛所垂降的感應。事實上,月亮並不沉入水中,水也不能染汙月亮,任隨容器大小,只要水波澄淨,月影就會呈現。比喻大慈大悲的善根力,所發的感應現象不可思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