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疏》續云:「一者作俱無作。隨作善惡,起身口頃,即有業相隨作同生。作休業止,能牽於後。不由起心,任運相感,故即號曰作俱無作。餘七例爾。」 《濟緣》釋云:「初示業相。作休業止示分齊故。能牽後者彰功力故。 不下釋名義。問:既隨作有,那不由心。答:此言正示無作義也。起心屬作,業力任運不由作故。如世樹影可以比焉。餘下指例,下七事別,無作名義莫不皆然。」
消文:
律祖接下來在《業疏》依《薩婆多論》分別說明八種無作業性,首先說明作俱無作。
一、作俱無作
每當造作善惡業時,發起身口二業的當下,無作業相就隨著身口造作同時生起。身口造作停止時,無作業相也同時停止,但是無作業性有牽引後習之力用。不須由作意起心動念,即能任運相互感發,所以稱為作俱無作。其餘七種無作業性,也一樣。」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析釋《業疏》如下:
這段文分成二科:初示業相,二釋名義。
初、示業相
「隨作善惡」以下為第一科,標示作無作的業相。文中的「作休業止」顯示作戒與作俱無作是同時生起。「能牽於後」是彰顯功能力用。
二、釋名義
「不由起心」以下為第二科,元照律師以問答方式說明。
問:無作業性既然是隨身口造作而起,哪能說不是由心而起呢?
答:「不由起心,任運相感」這兩句明白顯示無作的意義。因為作意起心動念就是屬於作戒,而無作戒的業性力用是任運生起,不須作意起心動念。這種概念可以拿世間的樹與樹影來作比喻。消文者按,樹與樹影不須作意,只要有陽光,就一定有樹影。比喻只要作戒起,無作即任運隨作戒而起。
「餘七例爾」是指其餘七種無作業性,可以比照第一種作俱無作類推,接下來會繼續分別談其餘七種無作業性,事相上雖有差別,但是七種無作的名稱與意義,在解釋上都是雷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