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明優婆塞戒經主張二無作一前一後生起

本文:p. 63LL01
《事鈔》續云:「後解云:前後而起。故《善生》云:世間之法,有因則有果。如因水鏡,則有面像。故知作戒前生,無作後起。 論云作時具作無作者。此是作俱無作,並是戒因。至三法竟其業滿足,是二戒俱圓,故云具作無作。不妨形俱無作仍後生也。亦是當一念竟時,二戒謝後,無作生也。」  《資持》釋云:「二前後解二,初立義中四,初句標義。故下引證。世間法者緣構成故。因即作戒,果謂無作。如下顯喻。故下準定。 論云下二釋妨。由立前後,違上論文初念俱有,故須釋之。文中分二,初牒妨。此下釋通二,初明作俱齊起。不下示形俱後生。上云仍後,在言未顯,猶恐濫同初念之時,故重遣之,云亦是等。」
消文:
消文者按,以下消文,或許配合參閱p. 45弘一律師所製列表,才更容易了解。
律祖在《事鈔》中繼續說:「第二種解釋說:是一前一後而起。因此《優婆塞戒經》說:依世間法而言,有因就有果。譬如因為湖水或鏡子,就能見到面像。所以說作戒先生起,無作戒後生起。
前面提過《薩婆多論》說,作三羯磨法登壇後,就具有了作戒與無作戒,不過都未究竟。而當時的無作戒是包含作俱無作與形俱無作二戒,作俱無作隨作戒生,但是形俱無作因成未現。作戒與無作戒兩者同時是發戒的因。直到三羯磨法究竟的時候,受戒者的業體才圓滿具足。意即三羯磨法究竟的第一剎那,作無作戒都圓滿具足,所以說具作無作。這裡不妨說形俱無作是最後生起。也就是說,當三羯磨法究竟後第一念結束,第二剎那現起時,作戒謝落與作俱無作隨作戒謝落後,獨存形俱無作,所以說無作才生。」消文者按,最後所說的無作,實際上是形俱無作。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析釋第二種解釋:一前一後而生起。可以分兩段來說明:初立義,二釋妨。
初、立義
第一段建立義理分四:一、標義,二、引證,三、喻顯,四、準定。
一、標義
即第一句「前後而起」。
二、引證
即第二句「《善生》」以下,引《優婆塞戒經》證成。其中,「世間之法」的意思,指世間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有因」的因,指作戒是因;「有果」的果,指無作戒是果。
三、喻顯
即「如因水鏡」以下,是舉喻顯發義理。
四、準定
即「故知作戒」以下,是準確判定「作戒前生,無作後起」。
二、釋妨
第二段解釋與《薩婆多論》的義理相違情形,即「論云」以下。因為建立「前後而起」與《薩婆多論》主張的「初一念戒俱有二教」相違,所以必須加以解釋。這裡分兩點說明:初牒妨,二釋通。
初、牒妨
首先把認為相違的地方提出來,也就是「作時具作無作」。
二、釋通
第二點解釋與形俱無作不相違,又可分兩方面二:初明作俱齊起,二示形俱後生。
初、明作俱齊起
首先說明作無作同時生起,也就是「作時具作無作者。此是作俱無作,並是戒因。至三法竟其業滿足,是二戒俱圓,故云具作無作。
二、示形俱後生
其次說明形俱無作後生起的道理,也就是「不妨形俱無作」以下的文義。接下來的第一句「仍後生也」,這段話未能顯示真正的主張,為了避免誤解是與第一念(第一剎那)同時生起,所以重新牒文解釋並非同時生起,指的是「亦是當一念竟時,二戒謝後,無作生也。消文者按,即文中強調「是當一念竟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