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122LL06
《戒疏》續云:「問:此乃善心生,今何言息? 答:實如來問。向若不生,惡必趣果。由此善心能息惡想,即所息處,號為方便。 又如律文,捨者中罪。捨時非罪。由能捨故,前惡不至後果,故號前因為方便也。」 《行宗》釋云:「二釋難中。此即善生惡息,於義易知。欲生下答,故此為問。
答文為二,初正答。 又下引例。能捨則同善生,所捨可類惡息。」
消文:
律祖在《戒疏》中繼續以問答方式解釋善心息,如下:
問:這裡明明是善心生起,現在為什麼稱作善心息呢?
答:確實如所問。但是前面如果善心不生,惡念必定結果。由於所生的善心,能夠止息欲造惡業之意念,因此即是惡念終止的時處,所以稱為方便。
又如律文當中所說,能捨的話,結中罪。捨的時候不是罪。因為能捨,所以前面的惡念不至於結果,基於這個理由,把前因稱為方便。
元照律師在《行宗》當中析釋《戒疏》文,如下:
二、釋難
釋難分二:初、問,二答文。
初、問
這即是善心生惡念息的道理,從義理上很容易了知。為了引生以下的回答,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
二、答文
答文分二:初正答,二引例。
初、正答
「答:實如來問」以下為正答。
二、引例
「又如律文」以下為引例。能捨就等同於善心生,所捨就如同惡念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