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明有盜心

本文:p. 167L05

第三類 有盜心

《事鈔》云:「三明有盜心。然此一門,實德之人未免。 但世盜由心結,不望境之是非。 故僧祇,寺主好心互用三寶物,是盜上罪。謂愚痴犯也。」  《資持》釋云:「第三緣敘意中明難護。以貪染積深,觸物起念。粗心不覺,豈識邪緣。不體妄情,終罹罪網實德尚當未免,庸流沒在其中。凡在同心,彌須勵志。 但下示結業。不望境是非者境即前物,三寶互用物無私涉為是,入己惡用為非,二皆結重故知不簡也。 故下引證。望為三寶故言好心,若論愚教還是賊心。」

消文:

科判隨釋分五之三:第三類 有盜心有據為己有的心。

律祖在《事鈔》中繼續說明有盜心的情形,如下

三、明有盜心

然而盜戒這一門,持戒之人尚不免此盜。世俗成盜只由有盜心結罪,不問境之是非。所以縱使僧祇、寺主等出於好心互用三寶物,是盜戒上罪。這是所謂的愚痴犯。

元照律師在《資持》析釋《事鈔》文,如下:

第三緣有盜心科判分二:初、標緣,二、示相。今初

初、標緣

三明有盜心。

二、示相

科判示相分二:初、敘意,二、正明。今初

初、敘意

科判敘意中分三:初、明難護,二、示結業,三、引證。今初

初、明難護

上段「然此一門,實德之人未免」,明盜戒難護。由於貪欲染汙積集深重,一見財物自然生起據為己有之念。於境尋求卻不覺,如此豈能識邪緣?脫離真實的認知與見解,最終墮入罪網,持戒之人實在難以避免,平庸凡俗之人早已沒入其中。凡是有共同心願的人,更加必須勵志。

二、示結業

但世盜由心結」以下,說明由心結業不望境。「不望境之是非」的意思,境指的是現前物,三寶互用物若不涉私人用途,則許為是,如果據為自己惡用,則為非,無論如何,二者皆結重罪,所以不另簡擇。

三、引證

故僧祇」以下為引證。從三寶物而言,所以稱作「好心」,如果對教法愚昧而言,還是賊心。

持犯別相性罪犯相隨釋有盜心科判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