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引大智度論探討身三語四之感發量

本文:p. 32LL04

《事鈔》云:「《智論》,問:口中四過,何為但有妄語? 答:但舉妄語,餘三並攝。又佛法貴實語,故在先攝也。如說十善。為總戒相。別相無量不過中食攝入不貪中。如是準知。」 《資持》釋云:「次科問中。若據有部但發四支。成宗具七,與論頗同,故引示之。 答中,初約義釋。上二句正答舉一。又下轉釋舉妄。恐云:何不於餘三中趣舉一耶?故此釋之。如下引例。十善攝無量。妄語攝餘三。相比無異故云準知。」 《芝苑》云:「彼五八十,唯發四支;比丘方具。此宗七眾七支齊禁。」

消文:

律祖在《事鈔》中引《大智度論》宣說身語七支的感發量。

《大智度論》以問答方式解釋為什麼五戒只說妄語戒而已?

問:口業共有四過,為什麼只說妄語戒?

答:雖然只列舉妄語戒,其實是含攝綺語、惡口和兩舌等三口業。因為佛法貴在真實語,所以先說妄語戒,藉以含攝其餘三口業。

如說十善。為總戒相。別相無量不過中食攝入不貪中。如是準知。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說:「次科問中。根據說一切有部的《薩婆多論》,只發殺、盜、婬、妄等四支。根據成宗的《成實論》,則具發七支,這點是與《大智度論》的主張頗為相符,所以特別引《大智度論》來說明。

而回答中,初約義釋。但舉妄語,餘三並攝」這二句是正式回答只舉妄語一戒的道理。而接下來的「又佛法貴實語,故在先攝也」,則是進一步解釋舉妄語戒含攝餘三的理由。這是考量到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在其餘三戒當中任舉其中一戒呢?所以事先以後二句來解釋。

如下引例。十善攝無量。妄語攝餘三。相比無異故云準知。

元照律師在《芝苑遺編》補充說明:「《薩婆多論》的五戒、八戒、與十戒,都只發殺、盜、婬、妄等四支;比丘戒才具發七支。成宗的七眾受戒,則必定七支齊禁。」消文者按,換句話說,南山宗受五戒必定是具發七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