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p. 24LL06
第三支 依境發心
《事鈔》云:「次令發戒。 應語言:當發上品心,得上品戒。」 《資持》釋云:「如諸律論多言上品。前引《多論》但云增上。彼論又於五十具中,各分上中下心,則為九品。然是通論心之濃薄,亦不明示三品之相。此中欲令受者知心限量,故約文義次第明之。獨此精詳,餘皆不述。 勸發唯言上品,故知中下非是正意,為顯上品,令知優劣。」
消文:
科判預習發戒分四之三:第三支 依境發心。宣說應緣法界無量無邊的境而發心。
律祖在《事鈔》中說:「開示過發戒境量之後,接下來應當使受戒者生起求戒的心。
所以,授戒師要告誡受戒者說,應當發上品心,取得上品戒。」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解釋說:「許多戒律方面的論著,都說應當發上品心。
但是前面所引的《薩婆多論》卻只說發增上心。《薩婆多論》又在五戒、十戒、具足戒中,各個細分上品、中品、下品等心,合為九品心。
然而這只是概略地論述發心的層次,也沒有明確顯示上中下三品心的行相。
這裡的目的是希望受戒者能夠察知自己發心的程度,所以只從文字的意義依序說明。消文者按,指下一段所引《毘跋律》的律文。
關於三品心的論述,只有《毘跋律》有詳細說明,其他的相關律論都沒有敘述。
授戒師勸受戒者發心,必然是勸發上品心,所以宣說中下品心,並不是真正的用意,只是為了彰顯上品心的殊勝,使受戒者知道三品心的差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